乡村振兴系列谈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特约评论员蔡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金融是产业的血脉。向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是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优化支农金融供给的题中之义。茂名日报日前报道,我市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为抓手推进“金融倍增”工程,不懈创新,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务实路径,有效提升“三农”领域金融供给质效。至今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753.7亿元,较年初增加45.4亿元,增速达6.41%,得到省金融监管部门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金融支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折射了市委市政府以金融支持为契机推动“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等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我市金融机构助力农民致富撬动农村发展的责任担当。由于农业开发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大,涉农金融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为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我市出台了《茂名市鼓励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融资担保、保险保障等方面的涉农金融服务力度。同时,在平均每个镇每年2000万元的财政帮扶资金中,安排划转10%资金作为撬动金融资本的“茂名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在全市86个镇连续三年筹集5.16亿元搭建“茂名乡村振兴贷”平台,以1:10撬动了50多亿元信贷资金,帮助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户等获得急需资金,取得了财政资金的政策耦合效应。为推动茂名特色农业发展,我市协调引导金融机构推出“荔枝宝”、“橘红贷”、“李贷宝”等特色金融产品,对荔枝、橘红、三华李等本土优势产业精准滴灌,定向扶持,催生了滚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荔枝产业是我市年销售额70多亿元的特色产业。为支持荔枝产业提质增效,多家金融机构度身定制了“信用+知识产权+活体抵押+保险增信”等信贷模式,创新建立全国首个“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打造“数字农业科技+农村电商+物流+数字金融”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户和农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提升了核心产业链的辐射带动功能,为我市荔枝产业注入金融活水,今年茂名荔枝销售额有望突破80亿元,百万果农实现了丰产丰收。这一金融支持的成功案例有力地说明,秉持惠农助农的为民情怀,放开眼界,善于创新,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羁绊,金融支农就能找到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起金融服务与现代农业开发无缝对接的广阔平台,让金融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势。
  金融支农既是激活农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着好棋,也是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效的自身需求。我市实施的金融支农举措,契合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和鼓励现代农业开发的产业导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从罗非鱼养殖领先全省到新鲜蔬果出口海外,从引进水果新品种到开发肉类生产大型基地,发展提速,成果迭出,不仅为农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门路,而且吸引了许多有眼光的企业与投资者。金融支农既顺应了现代农业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趋势,可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拓宽涉农资金来源,又能推进金融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链条,开发服务品种,在融入乡村振兴中加快自身发展。我市保险业在服务“三农”中拓展业务发展壮大,就是对此富有说服力的佐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市保险机构在全国首创“防贫指数+特色产业防贫”的防贫救助保险。同时,聚焦农业保障,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稳定器作用,先后开发了荔枝从种质资源到种植、采摘、流通的全链条保险,“罗非鱼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等新险种,累计为我市农业开发提供风险保障达147亿元,参保农户达189万户次,既为“三农”撑起了保护伞,又有效推动了保险业发展。可见,只要坚持助农惠农方向不动摇,勇于探索,务实创新,就能拓开金融机构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双赢共荣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