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

用好党建引领引擎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通讯员冯广利 崔华星
  本报讯开门见绿,村休闲广场为群众提供游憩空间;宜居宜游,乡村自然风光奏响田园牧歌;农旅融合,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行走在电白区沙琅尚塘村,映入眼帘的是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丰硕成果的生动场景,这是电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电白区把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作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到中心工作在哪里,那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亮出党员本色,扛起先锋使命,以基层组织为动力引擎,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政治引领
  压实乡村振兴“责任链”
  在麻岗镇坑内村,村道已完成黑底化,两边的紫荆花姹紫嫣红,风景塘里不时有白鹭、燕子掠过。该村“来兮田园”生态田园风貌带被麻岗镇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展示窗口。近年来,坑内村“两委”和驻村干部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展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电白区创新党建方式方法,着力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通过“书记抓、抓书记”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镇党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村党组织书记“一线战斗队长”的责任清单,完善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以一张张自上而下、权责明确的任务清单,串起推进涵盖农村基层党建各领域的“责任链”,加强了村党组织对村级事务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建网格化管理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持续织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网”。去年来,全区337个村(社区)升格为党委48个、党总支部153个,下设网格党支部657个、党小组1508个,把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延伸至基层末梢。
  精心培育
  提升乡村振兴“硬实力”
  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和“主心骨”,电白区坚持把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抓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及时对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重新储备337名候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新招录村(社区)干部后备人才489名。选派177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到21个镇(街道)开展组团式帮扶,为74个乡村振兴任务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实施村级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区、镇两级党校“主阵地”作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次分领域举办乡村振兴、党建业务知识等培训班150多场,“走出去”参观学习200多批次,做实村级换届后半篇文章。
  组织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举办“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培训班5期,培育农村优秀青年人才600多人。举办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班10期,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1000余人。“广东精勤农民网院”学习平台参加学习人数19000多人。全链条养育沉香产业人才1000多人次,“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培育累计突破1万人次。
  聚焦产业
  加快富民兴村发展
  “长得还不错,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收成了。”近日,旦场镇生龙村的李姨来到农田察看千禧果生长情况。生龙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纽带,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特色做法,推动流转农户空闲土地,打造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种植面积2000亩,产生效益10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近年来,电白区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打造以电海街道、林头镇、霞洞镇、沙琅镇和水东湾为主轴的5个乡村风貌示范带,引导沿线镇村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为组织载体,推动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村产业带。大力推广谭儒村萝卜产业、楼阁堂村养鹅产业、小良村砂糖桔产业等富民兴村典型模式,鼓励各村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电白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充分挖掘各村潜能,通过盘活资产、利用集体资源、推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如林头镇槟榔村引进元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整合盘活1000亩土地,打造了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罗坑镇里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原有的6000亩竹林分阶段改造成笋用和笋材兼用林,笋竹综合产值达到1800万元,带动了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