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近日,茂名市建筑业产学研联盟在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对茂名建筑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端,而对于茂名来讲,产学研融合进一步深化,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加强中小企业协同。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
政府要发挥好引领作用。产学研合作实质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互动和融合,其精神的基础是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责任,它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契约精神是一种品德,它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做好顶层设计,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以项目引导产学研合作,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锚定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目标,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地方高校社会创造力,引领企业和高校向着同一个目标齐头并进。政府部门作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出于善意而干涉和强调个体自由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让政府引领成为“助手”而不是包办一切的“保姆”,要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缺位。
企业要发挥好主体作用。无论是面对国际还是国内的新形势,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科技,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一定要非常明确自己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针对市场需求搞联合创新。只有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才是企业科技进步的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源于市场又回归市场。企业最了解市场的需求,最能在第一时间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搞好产学研融合才可以尽快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将自身丰富经验与科研机构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融合起来,才能使自主创新工作收获硕果。
高校要发挥好引擎作用。产学研结合,是整合生产、科研、教育等不同部门的功能与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三个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人才聚集、实验室集中等独特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切实发挥好产学研结合引擎作用。一方面,高校要瞄准茂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努力创造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零距离”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联合研发、共建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总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需要共同构成一种“三位一体”模式,构建三方良性互动机制,产学研合作绩效才能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