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端午到 粽子香
茂名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高州裹粽籺 周泽明摄

龙舟赛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广宇摄
2022年6月3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在茂名,过端午节有食粽子、扒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这些节俗都有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食粽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每年五月初,茂名人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平时,粽子也是茂名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到了端午节,粽子则是必备的应节食品。2021年,高州裹粽籺制作技艺入选茂名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茂名的粽子别具特色,形状近似圆柱形,两头有角,人们常常以“条”为粽子的量词,有的茂名人又称粽子为裹粽籺、古中籺。传统粽子的馅料主要有五花肉、绿豆、栗子、咸蛋黄、腊肠、腊肉等,口味上以咸粽为主。
灰水粽也是茂名流行的地方小吃,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灰水粽又名碱水粽,由于加了灰水,粽子会变得色泽金黄,口感也会更加软糯。灰水,一般用黄豆杆或稻草烧灰,把灰泡浸过滤静置后,形成清澈的灰水。灰水粽也分甜、咸两种,粽通常有馅,而甜粽无馅,更为嫩软,适合冷吃,蘸上蜜糖、黄糖或白砂糖来吃风味尤佳。
如今人们创意十足,包出多种花样的粽子,比如以海鲜为馅料的海鲜粽、晶莹剔透的水晶粽。由于粽谐音“中”,家有考生的家庭,还会在门框挂上一串粽子,寓意“高中状元”。
扒龙船
五月五,龙船鼓仔水上舞。在茂名各地,有着“扒龙船”的端午传统。
电白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12公里沙琅江,其龙舟竞渡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沙琅江坡心河段出土二艘独木舟,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隋唐时期的龙舟。
高州鉴江的龙舟盛事也是相当热闹。不仅有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也有单人对战,当中的顽强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历经多年,传承不息。龙船不仅经过精心制作、装扮,在龙船下水前一周内,还需沐浴更衣,煮艾草和香草,挑好吉时去祭拜龙船。这工序复杂繁多,洗船者乃为上届冠军或村中族老,待洗完龙船,拜祭完河神与龙王后,才装上龙头与龙尾,再迎接新的一轮龙舟竞渡。
《信宜县志》记载:“信宜有旱地划龙舟之俗,窦江水浅,庶民旱地划龙舟以乐。”据传信宜窦江水变浅后,不适宜赛龙舟,当地便衍生出“旱地龙舟”的玩法。在信宜镇隆,“旱地划龙舟”活动由一青壮年双手举起长约1.2-1.5米,重约15公斤,用木雕刻极为精致的木龙头,前后舞动,后边有数人手持插着香的龙身摇动呐喊,木雕龙尾紧随其后,锣鼓队鼓声喧天。旱地龙舟队活跃在大街小巷,为民送福,十分热闹。
洗龙舟水
端午日洗浴(浴兰)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茂名农村习俗,每年端午节,给小孩洗龙舟水,祈求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驱邪避秽。此为端午浴,又称洗龙舟水,流行至今,据说可治皮肤病。端午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就会采摘黄皮树叶、柚子树叶、芒果树叶、桃树叶、艾草、香茅、黄竹叶、三丫虎树叶等,到了端午节当天,用这些树叶草叶煮一大锅水,倒进大盆里给小孩洗澡,俗称洗龙舟水。
祭祀仪式
在茂名民间有端午节祭拜祖先的习俗。端午节当天,在桌面摆上煮熟的大剦鸡、粽子、水果、糖果、饼干、茶、酒、饭等,以祭祀的方式怀念祖先,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登高祈福
茂名信宜,多山少水,旧时一些当地居民和学校师生,便有端午攀登大仁山的活动,男女老少登山祈福,并随身携带竹筐、铁铲等工具,顺便采挖回山草药治病。而今,旧俗式微,许多地方仍坚持浸艾酒、包粽子,将早晚餐办得丰盛,大家到江河里游泳、采回草药洗澡,皆有祈福祛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