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非法短信嗅探”电信网络诈骗?
本报综合消息5月29日,笔者从北京相关电信运营商处获悉,近期“非法短信嗅探”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北京市公安局也陆续接到群众报案。部分受害者表示,早上一觉醒来,发现网上银行密码被篡改,钱财不翼而飞。那么,如何防范这种电信网络诈骗?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诈骗方式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一般用户登录网上银行或者某些App时,需要接收手机短信验证码,而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这些验证码,继而登录受害者账户,再进行提款、划转账、大额消费等不法活动。
笔者了解到,犯罪分子除了非法登录用户账户外,还有其他恶劣的手段,有关专家介绍称,由于网络银行App防范相对周密,犯罪分子便采取“迂回战术”,从其他App截获用户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后,用这些信息批量登录其他网站,也就是俗称的“撞库”。一旦撞库成功,对于受害者而言,其遭受的损失或许就不只是一两个账户了。
北京移动信息安全专家也对笔者表示,在两种情况下需要提高警惕:一是发现手机4G/5G信号突然消失,只能使用2G网络,这可能是附近有人伺机进行“非法短信嗅探”,此时用户可立即关机或设置进入飞行模式,防范验证码短信被劫持(飞行模式下用户仍可使用WiFi通信);二是收到异常验证码短信,此时应立刻关机或设置进入飞行模式,及时冻结相关银行账户及第三方支付账号,最大程度防止损失。此外,晚上睡前关闭手机也不失为防范“非法短信嗅探”的有效方法。
有专家着眼于从源头上加强审核。只要在电信运营商端加强电信入口的审核管理,就可以切断诈骗利用电信渠道实施的路径。对于电信企业来说,电信资源的批发采购是其重要收入来源,比如大量电信号码号卡、呼叫中心业务等。而如果对购买方审核不严,这些资源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之手,用于诈骗、骚扰等。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想要根治网络电信诈骗,运营商还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安全与收益之间做好平衡。
(金朝力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