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兴茂平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在高州市宝光街道八角山村,3000多亩土地流转集约化种植“软化优金丝”、“南优丝苗”、“十九香”等名优水稻品种,与传统耕作比较,3000亩土地耕作仅需几个人。在专家指导下,技术熟练的职业农民运用机械一天插秧30亩,用无人机施肥一天可施300亩,效率是传统耕作的数十倍。
这是我市发挥职业农民专业力量和集约化机械化优势,打造现代农业开发基地的一个缩影,也启示我们建设农业强市,赋能乡村振兴要有一支具有理想抱负、专业技术过硬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职业农民队伍是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潮中因势而生、顺势成长起来的。实现茂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标,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承包土地流转面积127.5万亩,占承包土地面积276万亩的46%,为职业农民大显身手拓开空间。高州市宝光街道程村将370多亩土地经营交给经验丰富、设备齐全、技术过硬的专业合作社。在一批职业农民的带领下,全村近八百村民参加水利修复与农田整治,完成农田小块归并58块,清理废旧菜园7个,修复水渠2000多米,让150多亩撂荒地复耕,成为特优水稻种植基地。可见,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之成为专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骨干和精细农业开发的领头人。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产业闻名遐迩,除了当地政府悉心扶持和开展专业技术传播外,一批被称为“土老板”的职业农民功不可没。他们经历试种、推广、改良等艰辛历程,使原产地并非信宜的三华李在粤西山区结出丰硕果实,成为年产值10多亿元的特色产业,涌现出一批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的“富农”,更吸引许多人投身务农创业。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现代农业的开拓者和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质上是一个扶持农民、提升农民、赋能农民、富裕农民的过程。职业农民的成功实践,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诠释了让农民种田种地一样有尊严有收益有前途的理念。在这样一批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艺于一身的农业开发领头羊带领下,农业创富源泉必然如泉喷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将展现更广阔前景。
培育职业农民是建设农业强市和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土地经营通过生产托管等渠道从分散走向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乡村振兴赋能,也呼唤更多专业力量与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掌握开启土地财富宝库的金钥匙,是在培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与未来。培育职业农民首先要传承感恩土地、精勤不倦的农耕文化,引导农民扎根农村、专注农业,通过精勤努力、勤劳耕作致富兴村,使农民成为富有吸引力的体面职业。其次,用商品理念与市场意识升华传统农耕文化,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成功实践,为改变“农民往往离开土地才能致富”的认知提供富有说服力的佐证,吸引更多人留乡创业或回乡创业,壮大职业农民队伍。第三,通过政府资助和企业运作等多种途径,发挥茂名乡村振兴学院和县镇两级振兴人才驿站作用,向职业农民传授最新农业知识和资讯,鼓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掌握一技之长,尤其是掌握先进机械使用、植物栽培与品质检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让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沃土上展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更大作为。
茂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强化乡村人才培养,持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从以往胼手胝足在土地挥汗如雨尚不得温饱,到今天在现代农业开发中挺立潮头大显身手,职业农民的涌现与成长,折射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农业开发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嬗变,更让人们有理由对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市建设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