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五聚焦五解决”创造性推动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

万亩撂荒地变成“希望田”


镇盛镇樟岭村椰菜种植基地。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杨松摄

本报记者赵艺通讯员包伟霞
  仲春时节,走在茂南区镇盛镇樟岭村田间道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蔬菜成畦成行,郁郁葱葱。谁也没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撂荒地,杂草丛生,荒芜一片。如今地里被一片绿油油的蔬菜覆盖,大包菜等作物的长势喜人。
  这是茂南区全面铺开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茂南区积极探索“五聚焦五解决”办法,创造性推动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盘活农村“沉睡”土地资源,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让1.6万亩撂荒地变成“希望田”。
  聚焦排查摸底
解决“底数清”问题
  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区镇村党政亲抓,全面压实复耕复种责任。该区成立了查荒灭荒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问题分析会议,协调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实;成立了8个督导组,指导督促各镇复耕复种。依靠“党日议事会”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对撂荒耕地进行全覆盖、地毡式排查,摸清每一块撂荒耕地的撂荒原因、现状、经营者等底数。
  建立“一镇一张图”制度和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将任务落实到人,细化到田。镇、村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田间地头宣传,发放《撂荒耕地责令复耕复种通知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农民复耕复种。建立分片巡查、包干负责、网格化管理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巡查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为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扎实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建设主体
解决“谁来种”问题
  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过程中,该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能手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大力动员其开展耕种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村撂荒耕地恢复生产。
  对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资料显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以1.1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企业自筹资金1.4亿元,土地流转面积超过8000亩,其中撂荒耕地280亩,每亩流转价格1000元,实现撂荒土地增值、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对于撂荒耕地复耕确实无法流转的,通过制定财政奖补政策,由村委会集体进行复耕,并严格目标考核,加强技术指导。
  聚焦改善条件
解决“基础差”问题
  优先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配套完善排灌渠道、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保证旱能灌、涝能排。
  针对部分撂荒土地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土地耕种条件差的实际情况,该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对撂荒面积较为集中的偏远村,以农村公路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产业路整治等工程,补齐“机耕不畅”的短板。
  据介绍,该区镇盛镇在元亨、大坡等村委建设高标农田排灌渠道12950米、机耕路2800米,为复耕复种打下扎实基础。
  聚焦优化服务
解决“效益低”问题
  全面提供农机、农技、农资服务,解决劳动力不足、技术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
  ——提供农机服务。针对劳动力不足问题,该区采取“国家补贴+镇政府补助”的方式,补助400多万元扶持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20多台先进农业机械,为农民提供机耕、机种、植保、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提高生产效率。
  ——提供农技服务。针对技术缺乏问题,该区举办了复耕复种农技培训班15期,培训1500多人次,技术指导3000多人次。同时,对流转土地规模较大的农场主、种粮大户,聘请农技专家实行定点技术服务。
  ——提供农资服务。在财政补助资金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进行倾斜扶持;对经营大户自建生产便道,每公里补助1.5万元;协调农商银行为农民发放小额信贷,政府予以适当贴息,缓解了农民资金难题。
  ——提供销售渠道。针对销路难问题,组织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团参加或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建立稳定的市场购销关系。
  聚焦依法收回
解决“不想种”问题
  引导农民加快土地互换流转,支持留守人员、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或由村组集体耕种。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在群众自愿基础上推行“互换并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确权不确地、土地换股权”等做法,推动撂荒耕地流转复耕。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集中+生产托管”模式,实现土地从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从分散耕作到规模经营。探索“撂荒地复耕+生产托管”模式,实行机翻、机种、机收、烘干,探索破解“不会种田”难题。
  此外,该区还大力推行“村集体流转集中+生产托管”“村两委+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鼓励村集体牵头领办农事服务超市,组织本地或引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业主或农户提供全程或关键生产环节托管服务,巩固复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