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片海


■ 江大全
  这些年,为了生计,我一直都是远离故土,飘泊他乡。特别是近十多年身处与深圳一河相隔的香江,更感自身与浮萍没有差异,思乡之情更浓!因此近来老是梦见故乡的老房子,以及离老房子不到半里之遥的那片海。
  茂名滨海新区,一个真正的美食之乡,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现在的故乡,很美,因人而美,更多是因海而美。故乡的海分为大海和小海,小海又叫内海。我老家后面的那片海属大海,祖祖辈辈都称之为后海。后海很大,很辽阔。从海滩向远海眺望,不远处便是大竹洲,有人又叫南寺岛。大竹洲再往远处,那应该就是太平洋。后海究竟有多大?回想起儿时对这片海的记忆,印象中似乎比老家村前那口20多亩的鱼塘还要大得多。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正处于童年。那时农村普遍落后。我们村由于背靠后海,很多村民都能以捕鱼为业,称做渔民。但由于船只小,捕鱼工具简陋,作业范围只在浅海,偶尔捕些小鱼小虾,日子过得很清苦,加上米粮贫乏,平时大多都是以红薯充饥。我家没有船,不是渔民,生活更加困难,一个月下来,如能吃上一两顿用白萝卜以及红薯煮的米饭就算非常幸福了。
  那年头,记得我经常跟着大人们跑去海滩挖蚬回来煮汤。这个也是我们主要的营养来源。一到开饭,每人一碗鲜甜的蚬汤,一只大红薯,便是一顿,可谓美味无穷。
  有一年,母亲病了,卧床不起。看着日益消瘦的母亲,我们心里无比难过。那年哥哥14岁,我8岁,我们哥俩商量,为了给母亲增加营养,决定赶海挖蚬。可是那天的天气有点反常,一大早,天上的乌云像飞马在狂奔,头顶上到处都是像喝醉了酒的蜻蜓在乱窜,听大人说要刮台风了。台风天,海浪肯定大,我们也意识到这时赶海会非常危险,但为了母亲,我们最后决定铤而走险,于是悄悄拿起工具背着家人出门朝海而去。途中,感觉风比平时大很多,眼看台风就快要登陆了。
  当我们艰难地穿过沙滩中的防风林来到海边时,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大跳。以往的海,很温顺,也很安静,通常白天的海面上,渔船无数,海鸥成群。而到夜晚,月光、船火齐耀、波光粼粼,一片祥和。可今天的海,变脸了。平时湛蓝的海水变得混浊不清,海鸥也躲起来了,海浪更是像怒了的猛兽不停地在咆哮,茫茫的海边,就只有我们两只瘦小的身影。哥哥说:“幸好,此时还是处于退潮期,潮水到达存蚬的地方还属水尾,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说不定很快就要涨潮了。”此时,我们兄弟俩四眼相对,哥哥眼神坚定地说:“干,开挖!”
  半小时后,我们疲惫不堪,浑身湿漉漉,头发上全是海水与海沙,就如从海里冒出来的两只小海狮。但是,我们也收获满满。看着哥哥的笑容,我便知道,哥哥心里有多疼母亲!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大海对我们两个小生命的怜悯。当我们上岸后,海水才开始涨潮,雨也开始飘了起来,而一直咆哮着的海浪开始对着海岸猛烈冲撞,台风真的到了。当我们连滚带爬回到家后,发现母亲不知什么时候拖着虚弱的身子早已倚在门边泪眼婆娑等着我俩。或许,从我俩一出门,母亲就已倚在那里等了。我们知道,母亲等的不是蚬汤,母亲等的是我们平安归来。
  两年后,我10岁,母亲走了。母亲在弥留之际望着我们,呢喃着什么,虽然当时我们听不清楚,但她似乎在说:到了天堂后的她,今后再不用担心我们为她去冒险挖蚬了。
  我们没有像这代人一出生便处于繁华盛世,但却有幸生于大海之滨,拥有着孕育于大海的丰富物产,得以繁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让我们能够呼吸着海的呼吸,搏动着海一样的脉搏,胸怀着海一样的胸怀。在我心中,大海便是母亲,母亲也是大海!
  母亲的早逝,是我一生的痛。多年来,每当我返乡踏上那片海时,便情不自禁想起当年的情景。即使是今天,当想要把那段记忆变成文字时,我的心还在不由自主地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