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花开时节,探寻化橘红的千年文化

化橘红花开

百年老橘红吸引赏花游客的目光

炮制后的化橘红果

化橘红制作的橘苓膏

游客品尝橘红茶
化橘红花开了,又到赏花好时节!无论洁白的花朵还是长满白色茸毛的绿色果实挂在枝头,这唯茂名化州独有的化橘红都甚是可爱。
经历千百年历史变更,化橘红中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沉积、传承、延伸,绽放魅力。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源
化橘红又名化州柚、化州仙橘,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中药商品习称化州橘红、毛橘红。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为化州柚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逐渐进化而成,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龙化橘树”“鸟送橘种”“罗仙植橘”等关于化橘红起源的传说。
自古至今,化州人以种橘、制橘为业,化橘红已成为化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关于化橘红的诗文、楹联、题咏等不胜枚举;而化橘红种植、药用的传说在化州及周边地区群众中广泛流传,特别是“罗仙植橘”“范公识橘”和“州官治咳”的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神奇的色彩。这些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化橘红中药文化最特殊的形态。
唯化州所独有
化州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平定镇大岭村被誉为“中华化橘红第一村”。
化州之所以被誉为橘城、橘州、橘乡,是因为它种植橘红并作为中药应用已有千百年历史。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府志》载曰“化州橘红唯化州独有”;清江世琳《橘红辨》谓“化州所产橘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倍于他药,人皆宝之。”《本草始原》载云“橘红广东化州者胜”。
化橘红有此奇效,一是它本身所含药物有效成分,二是化州部分地区的土质含有丰富的礞石所致。旧州志云:“化州城内宝山及署内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得礞石之气,故化疾力更胜。”
药用功效神奇
据了解,化橘红是茂名特产,是岭南道地药材、中国“四大南药”“十大广药”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人参”和“一片值千金”之说。化橘红性温味辛、苦,具理气宽中、燥湿化痰之功,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明清时代被列为皇室贡品。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红佳品,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药……其功效愈陈愈良。”清朝《本草纲目拾遗》载:“橘红治痰症,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光绪十四年彭以孙著的《化州志》载曰“化州橘红,治痰如神,每片真者值一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现代医学证明,化橘红主要成份“二氢黄酮”与“柚皮苷”含量极高,而且还含“类素互呔”等有效成分,不仅止咳化痰的功效神奇,更为可贵的是对人体心脑血管健康、美容、解毒的功能神奇突显,保健医疗效果独佳。
化橘红在2020年被列入新冠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的推荐处方用药,先后被捐赠驰援湖北、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物资总价值近3000万元。
广东省化州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付玉俊说:“我们土壤里含有礞石,礞石含量相当高,本身礞石就是一种药材,在药材里面种药材,那效果肯定是特别好的。”
传说:州官治咳
明朝初年,化州有一位县太爷,长年累月痰涎咳嗽,按现在的说法是患了慢性支气管炎,每晚要衙役到十余里外的山中取泉水煎药。
阳春三月,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衙役取水困难,便悄悄地从县衙的金鱼池中取水煎药。煎好以后,心里七上八下地给县太爷送去。县太爷服药心切,倒也没有发现有何不妥。
与往时不一样的是这药服下后顿觉心情舒畅,呼吸畅顺,马上止咳,一夜安寝。第二天,县太爷查问原因,衙役推搪不过,终于吐露真情。
县太爷实地考究,见县衙的苏泽堂前、金鱼池旁有两棵橘树鲜花盛开,芳香扑鼻,还有一颗颗长满白毛的橘果挂在枝头。
清风徐来,花果在风中摇曳,不时“咚”的一响,一个长满白毛的橘果掉到水里,随着水波荡漾。
县太爷怀疑昨夜的药效好是橘花和橘果的功能。于是,即采摘橘花和橘果照原单方配药煎服,果然药到病除,痰清咳止。
橘红利气化痰,治好了县太爷多年的痰涎咳嗽病的消息一传开,百里内外,人人争购橘红。
这个中药故事一直流传于化州,即“州官治咳”。
加工产品
化橘红种植和加工炮制始于汉朝,隋、唐、宋、元不断发展,明清享负盛名,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化橘红的加工,历来是将化州柚的外层果皮切成角状,五角或七角。加工上有“只用单数,不可成双”的习惯。加工成七角的毛橘红药材,往往又称为毛七爪。1949年以前,在化州县城又以李家园和赖家园的化橘红最有名。化橘红化痰、理气、健胃、消食。治胸中痰滞、咳嗽气喘、呕吐呃逆、饮食积滞。因其功效独特而被列为“十大广药”之一,1985年被《中国药典》一部正式收载。
如今,化州市生产的化橘红系列产品50多种,产品种类已从原料加工发展到药品、保健品、美容品、干果、橘红片、橘红花、橘红茶、工艺品等。
化州橘红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其雕刻工艺品更是非常珍贵。
文化传承
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0多岁的陈中明是化州市化橘红制作工艺传人,他说:“我们上两三代的时候,就开始做化橘红了,我爷爷我爸爸也是做这个的,我在20多岁读完书之后,就干这个了。”
新鲜采摘下来的化橘红鲜果经过清洗之后就可以炮制,先用90度左右的热水将化橘红杀青,之后用利刃剖开橘皮取出果肉。化橘红的有效成分绝大多数都存在橘皮之中,取出的果肉因为苦涩无法使用。之后就是烘干环节。经过烘干修剪之后的化橘红,用棉线捆扎成束,接下来就需要等待时间的造化了。
陈中明所在的平定镇大岭村有中国化橘红第一村的美誉,村里大部分农户都从事化橘红产业。
除了将化橘红制作成药材之外,心灵手巧的工匠们还将它们做成一件件艺术品。80多岁的赖均信就是这一手艺的传承人。
广东省化州市橘红中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赖均信说:“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做这个化橘红的,我16岁就开始做了。”
化橘红瓶的制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手艺的过程。每年八到十月采摘果实之后用开水杀青,然后掏去果肉,再用草木灰一层层填充,用麻绳扎出瓶颈的造型,并且晾干。待到第二年,用水浸润之后,在瓶身上画上图案,用铁片一遍一遍地压制出造型。做一个化橘红瓶需要耗费老人很大的精力。
赖均信说:“大概做一个要6天时间,以前我一个人一年做三四百个,现在做不了,要交给女儿了,我把化橘红手工艺全部传承给她。”
(文字整理/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林夏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