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思想立心铸魂根深叶茂兴文化城市提质好心闻名
——2021年全市宣传文化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邓义深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铸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成效得到中央、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对我市“以好心文化引领文明创建,打造‘好心之城’”的经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文明城市创建、四级文明联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版权等工作分别在全省会议作经验交流……2021年,放眼茂名大地,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让新思想立心铸魂根深叶茂、兴文化城市提质好心闻名,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激扬共克时艰的力量、鼓舞急流勇进的斗志,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回眸2021,我市宣传文化工作亮点频现,映射的恢宏思想之光,集聚的磅礴价值之魂,绽放的绚丽文明之花,让力量在这里凝聚,让文明在这里生辉,让群众在这里享乐。
入脑入心,新思想培根铸魂
“茂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高度自觉自信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2021年11月19日,市委书记袁古洁在市委常委会上强调,要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入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牢把握“十个坚持”经验启示,做好深化、转化两篇文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理论学习持续深化。全年协助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5次。落实学习经验交流、旁听、通报制度,理论武装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做到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
理论阵地持续强化。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改革试点,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理论宣传阵地。学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1500多条稿件被“学习强国”广东平台采用。市社科联牵头组织重点理论研究课题51项,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理论宣传持续大众化。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讲和百姓宣讲4800多场次。常态化开展“云直播”宣讲,借助市县镇村四级党校视频直播系统,同步直播到全市112个镇(街)、1904个村(社区),实现宣讲全覆盖。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创新开展智能社区+宣讲,受众覆盖市区10个试点社区90 %以上业主。
学思践悟,办实事为民惠民
我市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1+10+N”工作思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求实、务实、扎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激活党支部细胞,党史学习全员参与。创新“四学三悟两实践”工作法,推动党支部学习教育,实现学习教育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经验做法被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50期单篇刊发。领导干部集中带学领学,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1480多场次,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18929多场次。流动党员学习教育、送党课“下海上船”的经验做法分别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86期、167期刊登。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采用茂名经验信息25篇次。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广泛开展阅读红色经典、瞻仰革命遗址、参观主题展览、观看红色影视、唱响红色赞歌、讲好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相关活动37000多场次。隆重举办茂名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开展茂名党史“三个十”主题宣传,通过“板凳课堂”“服务区课堂”“班组课堂”等七大课堂,在全社会掀起党史学习热潮。市委教育工委在全市1670多所学校120多万名师生中开展“红色主题阅读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案例入选省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汇报片。
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开展“学党史、办实事、树标杆”活动,发挥“关键少数”亲抓带头、“树标杆”单位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坚持“小切口”撬动民生“大变化”,清单化推进办实事项目,努力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变成群众高兴满意的“幸福账单”。全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由市领导牵头负责的50个民生项目,以及全市各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共2749项,均已全部完成,解民忧惠民生效应不断显现。
壮大舆论,鼓干劲服务大局
我市宣传文化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庆祝建党百年宣传浓墨重彩。组织市新闻媒体“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专题新闻报道,推出“红色茂名”系列纪录片、红色歌曲音乐短片、专版新闻报道、H5特辑,立体呈现百年党史中的茂名贡献。组织“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庆祝建党百年歌咏比赛、主题展览、文艺创作活动和社会宣传,营造浓厚庆祝氛围。参加“童心向党”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获全省一等奖。
重大主题宣传有声有色。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等重大主题宣传,开展“十四五”开局经济宣传、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创文巩卫等系列主题宣传。持续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稳妥做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组织策划“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茂名采访、茂名荔枝产业宣传、“滨海绿城”主题宣传等外宣活动,有效提升“好心茂名、滨海绿城”城市形象。信宜举办三华李品果节、化州举办化橘红云赏花活动,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有序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优化部门整合,探索多元经营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高州市被定为全省融媒体中心创新改革试点县,获评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创新案例。坚持移动优先打造市县融媒传播矩阵,茂名日报社打造“茂名1分钟”短视频栏目,“党媒全媒体现场云直播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优秀项目。市广播电视台打造了“主播说”短视频融媒精品。
以文化人,兴文化浸润人心
我市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好心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润的文化滋养。
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以李卡烈士为原型,打造茂名首部革命题材大型原创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电视剧《冼夫人传奇》拍摄制作顺利完成。市文化传媒集团制作的动漫连续剧《好心宝宝之冼夫人》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第一季度优秀动画片。《茂名文化》《俚人文化探源》《荔枝赋》等创作顺利。市文联打造茂名本土革命题材现代粤剧《红魂》(又名《朱也赤》),在全市各乡镇巡演,为基层群众送上红色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茂名新影剧院建设加快推进。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动建成7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个“好心书吧”。开展农家书屋示范点建设,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指导市文化传媒集团建设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茂名石化公司被评为省“企业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冼夫人与非遗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被评为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文化惠民活动成果丰硕。举办茂名市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系列文艺活动。开展50多场“唱响茂名”百姓大舞台惠民巡演,12场好心茂名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全市累计放映村(社区)公益电影2万多场次。组织开展《冼夫人》戏曲音乐剧展演、南国书香节(茂名分会场)、粤西(茂名)订戏会、茂名市首届电影文化月等品牌活动,组织南国书香节(茂名分会场)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茂南持续开展“百姓舞台百姓演”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创文,聚合力城市提质
我市坚持以好心精神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抓好创文巩卫各项工作落实,建设好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茂名。
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印发创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完善网格管理、包联责任、督查考核、志愿服务等机制。实施2021年创文“十大强基工程”,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等10项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和各类文明单位创建行动,持续抓好城区“六好”主次干道、“五好”交通岗和“六好”乡镇评选活动、城区“五好”生活小区测评活动等四大创建活动,成功推选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国文明单位2个。
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拓展。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快出台《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开展千场文明宣传进社区专项行动、“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驶者”志愿服务暨绿色出行创建、“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评选等文明实践活动。积极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成功推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中国好人1名、广东好人15名。市文明办选送的《在灿烂的阳光下》获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一等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扩面提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111个、实践站(点)1900个,实现县(区)镇(街道)村全覆盖。打造了“乡村婆孙乐”“一元饭堂”“河小青”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电白区“四点半课堂”服务群众做法经验得到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办肯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志愿服务培训班作经验交流。
此外,聚焦党的建设,持续提升宣传文化干部队伍素质;聚焦发展安全,全面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
展望2022年,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
全市宣传文化工作将继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着力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茂名故事越讲越生动、越精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