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沙琅坡富村发展甘蔗产业助民增收

甜蜜生活从“蔗”里开始


坡富村群众种植甘蔗增收致富。   通讯员赖广昭摄

本报记者梁雪玲通讯员赖广昭
  近日,记者走进电白区沙琅镇坡富村,在村中便能感到整个村里都很甜蜜,空气中处处飘散着蔗糖的香味。原来由该村合作社开办的制糖厂已经投产,传统手工艺熬制的红糖,香气弥漫,香飘数里,闻着让人垂涎欲滴。
  记者在该糖厂看到,各环节制糖师傅正忙个不停,工人们正把新鲜砍收的甘蔗放入压榨机榨汁,甘蔗汁经过滤后,通过密封管道进入大锅熬煮,师傅们对大锅中的泡沫进行打捞,沉清后进行煮熬。在煮糖环节,前三个锅主要用以沥干水分,后四个锅则起凝糖起砂的作用。其间,师傅还需不时使用一个巨大的漏勺打捞出各个锅中泛起的泡沫杂质。经过长时间的熬煮,甘蔗汁被熬成浓稠的糖稀,然后糖稀被舀进凉锅里搅拌打砂,最后被倒入模具中,待完全冷却成型,就会成为甘甜入心的“红糖”,最后进行精美的包装,销往各地。
  负责蔗糖厂管理工作的村干部林小卓说,我们制作红糖的甘蔗都是我们合作社的甘蔗基地刚砍收下来的,是一种青皮的小甘蔗,本地人叫作木蔗,含糖量高。制造红糖主要有取汁、过滤、煮糖、成型四个环节。在手工制糖的流程中,甘蔗汁要经过7个锅的“磨炼”才能凝结为糖。目前手工蔗糖的市场价是7-7.5元/斤,价格几乎是普通赤砂糖的两倍,但还是很受欢迎。冬至前有一天,我们卖出了大约5000斤。在满班情况下,目前坡富种养合作社的蔗糖厂可生产四五千斤红糖及姜糖。生产出来的蔗糖成品,则以坡富为名,销往周边乡镇。
  坡富村党支部书记张儒校介绍,坡富村群众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甘蔗也曾经是坡富村的支柱经济作物之一,但因农作物分散种植经济收益差,再加上受集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许多村民放弃了农事,转而外出务工,许多田地也由此撂荒。为盘活土地,使坡富村真正因“坡”而“富”,2021年初,在村委会与驻村干部的共同谋划,下决心重现“甜蜜产业”的往日荣光。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土地流转,采取‘总支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将丢荒的土地流转经济合作社,在去年的大年初五,‘雨水’前的两天,村委会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抢抓春耕时节,连续奋战20天,种下了170多亩甘蔗。此后,在3月的下旬,干部和群众再次携手奋战,在120多亩土地上埋入了甘蔗的种子。截至目前,坡富村种植甘蔗约500亩,预计2022年将超过1000亩。
  前来买糖的村民石阿姨回忆说:“我爷爷那一辈就在做蔗糖了,小时候吃的红糖,都是用家里自种的甘蔗纯手工熬制的,入口就能品到甘蔗的清香,稍舔食几口,满嘴就都是甜味了,后来村里几乎没人种蔗,孩子馋嘴的糖就很难再吃到了”。
  一根甘蔗甜“两头”,一头甜了种植户,一头带动就业甜了乡亲。坡富蔗糖厂目前招了20多名工人,都是村里的村民,最低工资每月一般都有3000元以上。未来蔗糖厂如扩大生产规模,将为村民解决更多就业岗位。
  张儒校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村委还利用种植基地辐射发动散户,通过免费派发甘蔗种,引导村民种植甘蔗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已经免费给村民派发了大约40亩的甘蔗种,村民种植的甘蔗未来可以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今年,甘蔗种植基地计划发展到1000亩的规模,并引进资金继续做好产品深加工。预计,一亩甘蔗能为农户增收两三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