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宋秀波(市区)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其深厚的“黄土情结”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光辉岁月:在正定县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走一条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在宁德市走一条发展大农业来摆脱贫困的路子;在福建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走一条产业化组织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在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走一条优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路子;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三农”重要性认识由“基础地位”向“优先发展”转变,二是“三农”工作总目标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四是减贫战略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五是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这些创新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同中国农业农村改革事业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时代化和具体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和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破解“三农”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阐释了当前“三农”工作的战略意义、任务目标和路径举措,为高质量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大幅增产,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三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难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任务艰巨,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尚需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动力不足、涣散弱化、面临困境;乡村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乡村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破解这些“三农”难题,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进度和质量成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实现。习近平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到二〇五〇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三农”事业是“十四五”规划和国家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和支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和潜力也在农村。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扩大农村内需,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国内循环为主必然为农业农村创造巨大机会,农业农村农民也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区域分布广泛,具有庞大的市场体量,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同时,各地农村的收入参差错落,消费层次和结构呈现多样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巨大空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先任务,维护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发挥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粮食“压舱石”的作用,对于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释放许多政策红利,农村市场增长的潜力必将获得充分释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