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原因及对策

论文


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邓毅辉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其中中学生占比约12%。少数中学生形成了手机依赖,造成成绩下降,体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与亲人和同学疏离,影响人际关系,社交功能退化,最终容易产生抑郁、封闭等心理问题。
  一、手机依赖的主要心理原因
  从众和攀比心理。在从众和攀比心理作用下,不少中学生觉得自己必须要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否则就觉得很没面子。不少同学通过在朋友圈中炫耀自己的生活情况,使从众攀比心理得到满足。
  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部分中学生因为父爱母爱的缺失,而过度依赖手机,让手机成了情感寄托。部分中学生因为对学习成绩失望,而迷上了手机游戏等,从中获得更多满足感、成就感。
  排解压力,逃避现实。不少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面对压力而不懂如何缓解,于是选择逃避的方式来缓解。手机刷视频、聊天和虚拟游戏使他们忘记了现实压力。时间一长,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二、手机依赖的对策
  1、学生方面
  中学生要充分认识手机依赖的危害,合理使用手机。首先自己要认清手机依赖已对自己造成哪些危害,明确自己每天可以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和父母、老师一起制定合理的使用手机时间表,请老师、家长、同学监督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可逐步缩减,例如从每天60分钟,缩减到30分钟,或者更少时间,从而减轻对手机的依赖。在学习和生活如有压力,或遇到心理困惑时,要敢于面对,不逃避,更不能沉溺于手机中,可以找父母、老师和同学倾诉,或者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将手机当作炫耀的资本。中学生还没有经济来源,应该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与同学攀比手机的品牌、价格等,不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品味从俗到雅。
  中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中学生要有积极进取的信念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放下手机,多和同学面对面交流。中学生的要务是学习,让知识成就未来,在未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2、学校方面
  学校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充分利用公告栏、广播等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开设有关正确使用手机的专题讲座,班级召开正确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依赖手机的危害。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杜绝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之风。学校组建各方面社团,让学生根据兴趣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可不定期组织社团文化节、科技大赛、歌手大赛、球类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交的需要,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在现实中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消除孤独感,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对手机依赖行为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因学习成绩压力而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班主任可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缓解学习压力,逐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直至走出困境。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手机依赖心理专题讲座,使学生认识手机过度依赖也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引导学生在意识到自身存在手机过度依赖疾病,要自觉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禁手机进校园。明文规定学生把手机带回学校会面临相应的处罚,迫使学生提高在手机使用问题上的自我控制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够集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手机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家校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手机管控才能切实有效。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满足孩子亲情心理需求。手机依赖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常见问题,孩子出现手机依赖,家长不可用打骂、摔手机等简单粗暴方式去教育,应该通过与孩子平等交流、谈心及通过老师和其身边同学等途径去了解自己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做工作。平时父母应多陪孩子,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以便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寄希望于手机。家长还应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使其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孩子脱离手机依赖,家长就应该先放下手机。良好家庭氛围、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减轻学生手机依赖起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