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送春联,文化下乡暖人心

王如晓(市区)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春节文化也不例外。传说,春联的源头为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后来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
  春联的另一来源为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为春联。春节的真正普及始于明代,据说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写春联、贴春联的传统延续至今。
  原来的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有吉祥、避邪的寓意,为延习此意,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节临近,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平安喜庆的春节氛围,我市宣传部门及各个文化艺术团体,积极联系各社区或村委会开展“迎新春送春联,好心文化进万家”活动。
  来自市书法家协会、市青年书协会、市老干部书画协会、神州书法家协会、开明画院等文化团体的书法家们,纷纷组团奔赴山区、海边、近郊乡村、社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现场为村民和居民朋友挥毫泼墨。一幅幅写满祝福的春联、福字跃然纸上,将新年祝福化作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墨香四溢,带着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乡亲们拿着一幅幅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福字,高兴不已,纷纷表示感谢。“手写的春联更有传统文化气息,相比较而言,在集市买的印刷春联少了一股墨香,少了一种情调,少了本土的特色”。驻村工作队员小陈说,他受当地部分村民之托,来到现场代取春联,准备带回村里分发给群众。他一边帮忙牵纸,一边自言自语,“书写春联的志愿者都是书法好手,每对春联都好看、喜庆,对文都是歌颂共产党、人民政府为民谋幸福,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祝福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为主题,群众十分认同、喜欢。”
  在老干部书协志愿者中,李老师今年70多岁了,写了几十年春联,连续多年参加市老干协会组织的送春联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要写几百对春联。他告诉群众,过年贴春联是民间最具仪式感的传统文化,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自己写的春联被大家喜爱,内心感到很高兴。
  笔者作为茂名市书协会员、市老干部书协会员,也有幸每年参加两三次挥春活动,切身感受到这种毫无功利性的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
  据了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我市连续多年举办迎新春送春联送祝福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直接受益群众上万户,已经形成“送春联进万家”惠民文化品牌。今年春节前夕,受疫情影响,只可将书法家们分散,错开出行。通过入村进社区现场写春联、福字送村(居)民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把浓浓的年味和新春祝福提前送给大家。
  有言道,“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为了让全民共享新春欢乐,有关文化团队还专门为留守茂名过年的外来人员、五保老人书写春联,送上新春的问候和祝福。此外,工作人员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春联上门。
  通过下乡挥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生活带来更多年味同时,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以及创文巩卫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