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红色中山路
□罗伟莲
橘城旧街的路,由中山路、民主路和解放路三条主路组成。这三条路,南北走向,承载着小县城独有的烟火气。进城买上一套过年的新衣服,去吃一碗滚烫的牛腩粉,凑上一回市井风情的热闹,品尝街头巷尾的各种风味小吃等,这里俨然成了小城的中心所在。
曾几何时,热闹橘城的背后,这里也是原地居民简陋的房子,颠簸不平的旧路,让经过的自行车、摩托车从街头一直响到巷尾。遇上下雨天,来附近化一小、化二小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摩肩接踵,挨挨挤挤,嘈杂声中时不时有人抛出几句骂人的话。
岁月变迁,乡音不改,路名依旧。按照城市规划,旧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历经几次改造,道路变得更加平坦整洁,三条主路的两边房屋也因路的改造变成黄金地段商铺。街道从白天到夜晚,车水马龙,灯火通明,行人络绎不绝。这里依旧占据着河西旧城区中心的地位。
几乎天天要走过的中山路,再熟悉不过,似乎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在这次红色文化采风活动中,再走中山路,谈笑间蓦然回首,竟是别样感觉,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它是一条与历史同在、与岁月共存的路。
中山路在三条主路中最为宽阔繁华,风景名胜古迹众多,道路南端有宝山公园、化州孔庙(学宫)。宝山积翠,橘红飘香,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在宝山公园内,人们在清明时节或公祭日都会前来此地祭奠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鉴水之西、宝山南麓坐落着的粤西明珠化州孔庙(学宫),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点众多,浓厚凝重的古典文化气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当我们来到中山路8号一座颇为古色古香、修葺一新的三层楼房前,中共化县支部成立遗址的牌匾赫然入目。这里为化县首届农民协会旧址,又名彭家馆,商贤书室。走进彭家馆,旧时四合院建筑已不复存,展示在眼前的是庄严而珍贵的革命历史图片和各种仿制展品。我们采风团一行兴致勃勃,有人在缅怀历史,有人在抚今追昔,寻找儿时记忆,我在追寻革命英雄的故事。馆内陈列着革命烈士李卡、叶致英等的光辉事迹,在我的心里,他们有着重如泰山的分量。
位于中山路原化州市政府大院门前,作为道路环岛最显眼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名为化州鼓楼。化州鼓楼,又名谯楼,首层红门敞开,上层四面回廊,中间大厅置钟鼓图书。鼓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为州守傅昂创建,四百多年来,几经维修。现重建的鼓楼,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红墙绿瓦仿宋城堡式建筑,石雕云图栏杆,重檐斗拱琉璃瓦,门前左右石狮昂首,南北面门楣石雕楷书“鼓楼”大字。
春天的鼓楼,鲜花盛放,绿树成荫,引来一群群小鸟筑巢落脚。而在夏天,鼓楼周边挺拔的龙眼树成为小鸟唱鸣的乐园,一串串硕果垂挂枝头,无人摘食,顺应了回归自然的宿命。
橘城的老百姓到了中秋时节,喜欢戴着面具,拿起各种农具在鼓楼门前跳起化州当地古老的国家级“非遗”舞蹈《跳花棚》。八十多岁带队的老奶奶跳完后高兴地摘下面具,大声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她脸上洋溢着幸福安康的笑容,那是一股从心里发出来的红色光芒。冬天的鼓楼沉默安静,它需要积聚和沉淀。热闹属于路过的人们。
而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五烈士纪念亭,我是先从文字上去读它。五烈士纪念亭坐落在公园内,亭为圆盖顶,六柱斑驳,久经日晒雨淋,略感沧桑。五烈士纪念亭没刻亭名,能追寻历史的仅是亭内的一块碑刻文字。两个琉璃瓦圆拱门静默地站着,仿佛向人们诉说过往的故事。
历史需要被铭记,烈士英名永流传。五烈士分别是:李中柱、彭瑞海、赵仲栋、黄施初、杨德西。中山公园内的宫粉紫荆此时开得正是时候,淡雅中透出几分玲珑,花儿五瓣绽放,开合中永不分离,就像烈士亭中的五名烈士,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在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化县各界人士募捐建亭于城区中山公园,初衷不就是让后人瞻仰凭吊烈士,让革命烈士精神永放光芒吗?
一阵微风吹过,好几朵宫粉紫荆花簌簌而落,跟随落叶一起飘向五烈士亭前。我泪眼蒙眬间,仿佛看见一位手执小旗的讲解员,向人们讲述中山路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