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人大常委会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为乡村振兴立根塑魂
本报通讯员邓海宝记者曾金妍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年初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杨崇广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培育乡村好风尚,既是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和农村发展高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由杨崇广代表领衔提出的关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在7名市人大代表中迅速达成共识并确定下来,成为首份向大会提交的代表建议。
建议得到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被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为重点办理和督办项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明办等协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率队到农村调研,从责任的落实、队伍的壮大、机制的健全等各方面对县镇村三级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注督办下,全市各级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工作,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精神文明建设被列入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文化强劲动能。
厚植文化底蕴挖掘和建设文化阵地
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精品工程。全市重点培育和建设高州市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中国共产党电白县支部暨电白县农民协会旧址、朱也赤烈士墓、怀乡起义指挥部旧址等茂名红色文物建筑资源重点项目;优化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创建南路革命线、民族英雄缅怀线、时代精神传承线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打造茂名经典红色线路游;打造窦州古城历史文化游径、冼太历史文化游径、俚越历史文化游径等三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利用茂名地名文化遗产,借助南粤古驿道,建设“锦江画廊”碧道工程,并举办“壮丽70年”“锦江画廊”碧道生态行、万人徒步活动以及“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活动。
建设文化阵地,厚植文化底蕴。全市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部行政村(社区)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置有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等。全市县镇村三级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1个,实践站(点)2012个,为广大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提供文化阵地。
营造文明氛围选好典型示范激发内生动力
选好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作用。全市共选树中国好人17名,广东好人50名,其中不少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道德模范,他们用嘉德懿行垂范乡里,有效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将先进事迹编印成《身边的楷模》系列丛书,向读者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和好人典型,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抓好宣传教育,组建宣讲队伍。先后增设“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核心价值观户外公益广告牌6万多块、建筑围挡宣传画约30万平方米,派发“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宣传单张40万余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做到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目前,全市组建有志愿队4196支,发布并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2.3万个;860人加入宣讲员队伍,开展文明宣讲活动上万场次,受教育群众近百万人次。各地还通过农村广播大喇叭、庭院党课、板凳讲堂、百姓宣讲员比赛等形式,推动科学理论和政策进基层。
弘扬时代主题文艺下乡除陋习树新风
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市县镇三级聚焦“帮、乐、庆”三项主题,探索打造一系列叫得响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年共开展电影下乡、群众体育比赛、乡村广场舞、粤剧表演等文化活动3.7万场次。如市委宣传部打造“红色烙印映山红”农村公益电影播放品牌,在全市组建公益电影流动放映队73支、放映员110名,每月(除疫情防控期外)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放映一场红色主题经典电影,累计放映1.1万场次。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印发《茂名市村规民约工作指引》,要求全市所有村(居)委会在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并广泛布设宣传。共发动8900多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加入各村红白理事会,带头做移风易俗、引导文明的倡导者、践行者、引领者,倡导清明云祭扫等文明祭祀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