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老编老记”二三事
本报特约通讯员 崔尧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的诗距今千年,高州有现代版。
上世纪末,一批同志退休了,大家常念起过去的工作,有人认为最好有点文字平台,让老同志的回忆保留长久些,交流广泛些。这就是高州期刊《故园情》的由来。高州市委老干部局对此积极支持,老局长陈兴退休后还担任了主编。
该期刊每年出一期,突出地方性、可读性、趣味性,内容主要有高州的革命斗争、城乡巨变、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人轶事等。这不是文化部门的刊物,没有纳入财政开支预算,但补贴5000元出版费,19年不变。5000元,连印刷费也不够,所欠费用,靠编辑们联系一些企业热情赞助,编辑自然是没有报酬的差事。19年来,编辑人员只有接力传承,没有缺席空档。刊物由薄本到厚本,由单色到彩印,内容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每年老人节送到广大老同志手上,深受大家欢迎。这工作与成果,充分体现了编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
2018年,现任主编张均绍邀来农林水和文教卫战线退休业务骨干,编写《故园情》特刊——《高州乡情录》。几位年老编辑走遍高州28个乡镇(街道),对各乡镇、街道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等,作了全面采访。他们从享受春风吹拂的舒适,到领受夏日暴晒的难受,攀登过险峻高山,踩踏过烂泥小路,碰到过荆棘芒刺,遭遇过山蚊蚂蟥,丈量过名树奇木,拍摄过古庙新寺,记录过民间传说,抄写过残碑旧联。为了看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的株体形状和分布地域,不怕艰难,爬行数里山间羊肠小道;为了弄清高州境内有多少棵“见血封血”树及各自的树状树龄,不怕劳累,多次前往落实……半年多的采访,对年逾古稀的老者而言,确是苦差,但他们想到自己是干着对今人有利、后人有益的工作,虽苦也乐。
目前,《高州乡情录》已基本完稿,全书共50多万字,有500多幅照片,经不少领导审阅,认为很有价值。不久,此书即可面世。
完成了《高州乡情录》的编写,编辑们又马不停蹄奔赴新征程——应邀编写《马贵镇志》。镇志尚属罕见,难找参考样本,加上马贵镇是高州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到处开门见山,沟壑纵横,实地采访工作自然有不少困难。但几位年逾古稀的老同志,却知难而上,担当此任。为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他们走出高州城,安营马贵镇,夜以继日,全心工作。他们翻山越岭,足迹踏遍全镇14个村委会。每到一处,除了组织座谈,还访老人,看老树,寻老景,查老寺,了解和记全马贵高海拔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历史沿革、重大的古今事件、奇特的自然景观、罕见的人文古迹,独有的风俗习惯。目前,编写小组已按7篇26章195节的篇目进行编写,一部约40万字,几百幅照片的《马贵镇志》,有望2022年春节完成。编写小组决心把《马贵镇志》打造成颇为完善规范的镇志,将充满传奇、充满潜力、充满希望的马贵,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摩天小镇的青山,在夕阳映照下更加瑰丽,更加可爱,更加诱人。
全都是年逾古稀的老同志,坚持高要求、高质量出版高州《故园情》的同时,加重负荷,多做工作,编写《高州乡情录》和《马贵镇志》,而且都是无私奉献,这确实感人。他们如此辛勤耕耘,捧着累累硕果奉献社会,赢得声声赞美夕阳红,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