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塑形充实铸魂——贵港市乡村振兴见闻
贵港日报首席记者张思
从南宁乘坐南广高铁往广州方向的乘客会惊喜地发现,贵港的乡村正在悄悄变美:白墙灰瓦大坡顶、硬山平脊镬耳墙,岭南建筑风格的一处处村落,在绿油油的庄稼烘托下爽心悦目。
变化来自贵港市正在开展的乡村风貌提升行动。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贵港市迅速转入乡村振兴工作,以乡村风貌提升为契机,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充盈农村发展之“实”、铸牢乡村文明之“魂”,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万名干部回故乡,塑造美丽乡村之『形』
是谁的豪言 令人动容绵长?
是谁的身姿 牵动着思乡的目光?
是谁的壮举 让家乡荡气回肠?
是谁的情怀 在乡里乡外几多颂扬?
……
7月1日,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寺阳村庆祝建党100周年晚会,一首反映“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的朗诵诗《致敬乡亲》,令全体乡亲动容。
在乡村振兴行动中,贵港市以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为切入,通过正处级领导挂点帮办,组织贵港籍科级以上干部利用周五下午或周末,回到原籍村(社区),结合农房管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乡村风貌改造三大任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有生力量。
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林村屯楼房密集,道路狭窄,要想提升乡村风貌,挡在路边的风水“照壁”必须拆除。该区城市管理监督局干部黄宏业以乡贤身份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说服大家以建设美丽家乡为重,仅5天时间就拆除“照壁”45面。
覃塘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干部黄振劲、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干部黄成建等回到家乡港北区中里乡寺阳村,发动群众修古井、铺装排水管道、建设公共活动场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截至7月底,“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返乡报到干部已超3.8万人(次),累计组建理事会9042个,成立志愿服务队2733个,帮助群众办实事8472件,引导群众规范建房3937栋,申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61个,确定“一镇一标杆村”达114个,美丽乡村之“形”逐步塑起来。
千企联千村,充盈农村发展之『实』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捐款2500万元、广西鼎盛集团捐款500万元、广西俊美实业有限公司捐款340万元……”3月26日,“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活动启动仪式在贵港市区新世纪广场举行,上百家企业踊跃捐款,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8月26日,位于港北区大圩镇何村的丰昌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2000多头生猪或在呼呼睡大觉,或在悠闲逛着。养猪场主人梁春敏感慨地说,“总算渡过难关了,这要感谢‘扬翔公司’。”
原来今年4月,梁春敏把养猪规模扩大至2300头,然而由于缺乏技术,仔猪回来10多天后陆续出现病死现象。这时恰逢贵港市开展“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活动,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与梁春敏养猪场结对子,派出4名技术员驻场帮助该养猪场治病,从环境温度把控,到提高生猪免疫功能等多措并举,终于使该养猪场避免了一场严重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港市共有1570多家企业和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与1120多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数达1590多对;共宣传发动企业和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家、乡贤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认捐款物折合人民币1.02亿元,有力充盈了农村发展之“实”。
此外,贵港市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衔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全市使用财政衔接资金实施的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达54.72%。截至7月底,全市“5”特色产业(即每个县市区有5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目录中认定的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8.21%,覆盖脱贫户5.63万户。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92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177%。
以德育人,铸牢乡村振兴之『魂』
“没想到七老八十了,还能为屯里做点事。”在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石连村冲口屯,80多岁的蒙叶珍老人平时自觉清扫屯里道路,给公共绿化带除草,获得“美德银行”120多积分。近日,老人将积分换成一袋袋面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要让美德在村民中形成‘攀比’,互相传递。”冲口屯党支部书记李平介绍,2020年,冲口屯成立“美德银行”——“存户”是村民,存储平时的善行美德,所储存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用品。
村民姜汉昌经常义务清扫屯内道路,每扫一次积10分,帮助老人洗脚积10分……几个月时间,姜汉昌成了令人羡慕的积分大户。村民之间你追我赶,“存户”越来越多。
积分就是积美德。积分多了,屯里的村容村貌、文明素质得到大幅提升。“良好家风村风,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陈喜志告诉记者,为了塑造乡村之“魂”,该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完善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一约四会一队”群众组织,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距离龙井村不过数公里便是前不久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的樟村。乘着这股东风,樟村通过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等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记者走在村里,只见路面干净,小长城、水池护栏、古楼修缮一新,文明之风扑面来。
目前,贵港市利用12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开展主题宣讲5000多场(次),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群众文明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