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经营模式

宝圩镇万亩香蕉产业促农增收


  

宝圩香蕉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通讯员陈海琪摄
■记者梁雪玲通讯员陈海琪董天忠
  本报讯 走进宝圩镇龙埚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香蕉林,沉甸甸的香蕉一串串地垂挂下来,把蕉树都压弯了腰。据了解,宝圩镇龙埚村“抗菌香蕉种植基地”已种植100亩香蕉,实现了约28万元的经济收益,香蕉种植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了解,近年来,化州宝圩镇立足山区优势,致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香蕉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以香蕉产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该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蕉专业镇和国家级双认证的“无公害香蕉基地镇”和“绿色食品镇”。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蕉农增收
  该镇深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建,高度关注香蕉产业发展,把促进香蕉产业发展壮大作为全镇一项决策部署和发展方向来落实。在发展香蕉产业过程中,发挥镇内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带动作用,从香蕉种植、销售、品质的提升入手,进一步提高香蕉产业在全镇农业产业化比重。该镇在获得香蕉“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国家级的双认证的基础上,帮助巷口村香蕉成功申报省级“一村一品”项目,成功入选省“一镇一业”香蕉专业镇,以点带面,全面引导当地群众种植香蕉,全力打造香蕉产业带和水果特色品牌,助力群众实现连年增收。目前,全镇境内发展香蕉1万多亩,亩产5200斤,从事种植香蕉人员近万人,蕉农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560元/年增加到现在的5920元/年。
  创新管理模式,确保香蕉高产优质
  宝圩镇有较早种植香蕉的历史,已经发展成一定的种植规模,但由于种植面积分散,无法集中收购,造成香蕉销售价格不高。该镇聚焦产业发展村民增收问题,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组织龙埚、西岸、大塘等村成立香蕉专业合作社,引导蕉农从自产自销的传统产销方式向有组织的经营模式转变,把分散、弱小的蕉农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效促进蕉农增收。目前该镇已成立10个香蕉专业合作社。
  该镇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老板+农户”等发展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香蕉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作用,对香蕉生产从选苗、种植到收成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并切实加强香蕉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邀请省农科院技术专家定期组织香蕉种植培训。定期发放农情信息和香蕉种植技术资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检查监测,科学配套肥料农药,有效提升香蕉种植产量和质量。镇农业办为香蕉种植户免费发放《农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香蕉枯萎病防控与抗病》等技术资料,提高蕉农的香蕉种植技术,使宝圩的香蕉达到高产优质。
  “镇政府非常重视香蕉种植,不仅邀请专家为我们授课,还组织我们到广州、珠海等地参观学习,提升我们的香蕉栽培管理技术。”宝圩村香蕉种植户陈忠太说。
  拓宽市场渠道,扩大产品销路
  该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鼓励蕉农既要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又要走出田头,闯入市场,逐步成为既生产又经营的行家里手。并通过电商运营模式,进一步扩大和提升香蕉产品的知名度,拓宽宝圩香蕉的市场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如该镇巷口大坡成立了香蕉收购站,直接对接收购商,提升了香蕉的销量和价格。宝圩香蕉由于品质优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还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