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老村按六大整治规划建设美丽新农村

高地山美村推进现代农业菜园整体建设


  

本报记者 张永坚 通讯员崔耀家
  近期,只要走进电白区高地街道山海社区山美村,都可以看到村里临时搭建的工棚下,很多村民围坐在一起用钳子夹开未开壳的开心果。其中有老人,也有残疾人和空闲的村民。这是山美村村落实将就业送到村民家门口,为村民创造增收的六大村庄整治规划中的一项具体措施。

闭塞的渔民老村不断蜕变

  山美村离澳内海童子湾一公里,是一条很有历史的渔民村。全村400多户1500多人。村民世代以海洋捕捞业为主,以农业种植业为辅。
  以前,由于社会原因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山美村原是一条出入没有大路,交通闭塞的旧村。村民建造房屋,进出运货物,只能利用邻村公路运到邻村,再以人力从田间小路搬运回村。
  改革开放后,山美村一些先富起来的乡贤先后捐款修建了进村公路。后来,又实现了公路硬底化,使山美村得到了持续改善和发展。

山美村提出六大整治规划

  山美村新一届班子上任以来,村长杜伟森非常注重为村民办实事。杜伟森是一个老“人大代表”,他当过电白区人大代表、茂名市人大代表和广东省人大代表,热心于办实事,干事业。他认为,只有让村民感受到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变化,才会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为此,山美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该村持续发展的六项总体规划。
  充分发挥临海优势,进一步发展传统渔业,倡导科学捕鱼,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特别在休渔时期,想办法将村民就业机会送到家门口。于是村长带头,带动村中乡贤老板将干果、水果、网具等加工业务带回村中,提供给村中空闲的人员,老人和残疾人加工,促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突出夯基础、强服务。大力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落实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服务好群众、方便群众生活放在最重要位置,作为推动村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
  突出倡导民主新作风,重引导,不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相处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引领农村的新文明风尚。
  积极开展献爱心助贫困活动,大力促进山美村精神文明建设。逢年过节,该村便组织慰问村中低保户、孤儿、残疾人和老人;村里近年来积极开展重阳尊老、敬老活动;当村民家庭突遇困难,村里积极动员捐款,两年来累计捐款10多万元。
  突出强规划、汇民智,汇集各方力量,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激发村民共建、共享、共治的热情,借助村中乡贤老板力量,大力建设美丽乡村。
  突出添设施、优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六大村庄整治规划开展后,目前已建好的项目包括建设完善村中的主要交通道路硬底化,高标准的村中公园大水塘建设,文化广场、配备足球场的体育公园、村中路灯、公共厕所配套,村中垃圾集中处理当天回收等。
  如今,在山美村村道上散步,新架起的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乡村。到了晚上,很多村民在村里的体育公园跳舞、运动和健身,连附近的村民都被吸引过来,村里非常热闹。

以推进现代农业“菜园革新”作突破口

  按照规划,未开展的工作正在一项项抓落实。该村决定以推进现代农业“菜园革新”作为工作突破口,结合现代农业手段,在村中实施“菜园革新”。村里着手归整闲置和零散地块,着手田园综合体规模建设和兼顾观光农业开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时,村里提供种子,统一规划现代化的喷灌设施等,种菜、种花、种果,种植各种优质、高效农作物,让村民各自打理,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杜伟森村长身体力行,带头去做农户的动员说明解释工作,并带头拆了旧屋,捐出他的屋地。通过拆除危旧房屋,腾出空闲地,盘活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告别门前“脏乱差”,提升村容村貌,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现在,在山美村,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