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成长教育


  

林月(信宜)
  这几天关于高考本科的录取又让笔者想起学生填报志愿时的情形。那时的学子们,在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时伤透了脑筋:什么学校有名,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容易就业;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读大学还是技校;哪个学校冲,哪个学校稳,校保;相信考试指南还是相信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其实,这犹豫徘徊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定位,对自己的成长没有规划。
  所谓成长教育是指培育身心健康的、适合社会生活的、能够自食其力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能成人成长。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成长教育不可或缺。要保证成长教育落到实处,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合力。
  首先家庭教育的定位要准确。朱永新曾说“家庭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生活教育,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是让孩子、父母能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为今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的生活教育和成长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父母很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假期帮学生报满了各种班。可一个人的体力、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孩子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家长应更多有效陪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不要“唯分数论”。
  其次学校要渗透成长教育。学校具体做法可以:一、多开展职业生涯指导课,帮助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事实证明,只有把学习建立在快乐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走得更长远。二、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合理引导和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三、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学校教育不能误导学生陷入分数的追逐之中,更不能拿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最后社会其他相关方面则需要营造相对宽松、平和的舆论氛围。如多举办各种有趣的素养比赛,避免升级教育焦虑和恐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尽快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在填报志愿时懂得理性分析,勇敢做出决定,并坚持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