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打造“高州中医”新名片
——高州市中医院与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合组建一周年综述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朱焕 通讯员 胡任兴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春天。
2020年3月3日,高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大卫生、大健康、大中医”战略高度,将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合并到高州市中医院组建为全新的高州市中医院。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整合组建,高州市中医院形成了“一院四区三中心”的发展格局,为医院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高州市的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乘势而上 改革创新勇担当
茂名市是用悬壶济世的道医来命名的城市,西晋医者潘茂名悬壶济世、抗击瘟疫、救死扶伤,成为茂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正合时宜。
医疗卫生是高州市三大名片之一,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高州是第二批国家医改示范县、广东省医改示范县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高州模式的医疗改革享誉全国。但医疗卫生布局“旧城区强新城区弱”“西医强中医弱”“综合医院享誉全国、中医医院名声仅在省内”也是现实的写照。与周边的中医院相比,高州市中医院存在院区小、业务用房与三甲医院不相匹配,就医停车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业务快速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凭借中医药发展的东风,高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乘势而上,瞄准高州市中医院和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优劣势、长短版,以改革者的姿态推动两间医院的整合组建,为高州卫生健康事业的腾飞打下良好基础。
西医医院并入中医医院开创茂名市医疗改革“先河”。将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合并到高州市中医院发展,盘活两间医院医疗资源,对两间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学科优势互补、人才优势互补、管理优势互补,迅速将高州市中医院做大做强,能起到“少花钱办大事”的效果;并以此形成两家极具规模的“三甲”医院并驾齐驱,同频发展,良性竞争,极大提升高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在广东、乃至全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创新“高州医改”模式,探索县域医改提供了新思路。
党建领航 扬帆开启新征程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医院整合组建发展的“助推器”。一年来,高州市中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医院整合组建工作。
坚定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整合期间,成立了联合党委;通过这个“领导核心”有效地将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领导班子成员有强烈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能冷静、正确对待职务的去留。广大党员和中层干部能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深入临床一线宣传整合的目的和意义,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消除思想障碍,努力化解矛盾。离退休老同志能正确认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面利益的关系。广大职工更是识大体、顾大局,在思想上理解整合,在观念上支持整合,在行动上参与整合。2020年11月,选举产生了医院整合后的新一届党委、纪委和行政班子;并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增强了医院党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有效实施支部组织力提升工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支部建在科室”的原则,优化医院党建单元,将原来两间医院9个党支部调整为28个党支部,切实打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梗阻”,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全面推行“支部工作法”。以党建“四有”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支部工作法”,实现“党务业务同频共振”的党建格局。目前,高州市中医院28个党支部均结合各科室工作实际制定了支部工作法。如,骨伤科党支部树立“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的核心价值,树立“患者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打造“新思想、新理念、新作为、新气象、新技术”的“五新”工作法,推动骨伤科成为了粤西骨伤专业的“龙头”科室,并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融合发展 共建共享“一家人”
两间医院整合发展,不仅仅是设施设备“合”进来,更重要的是人员和技术“融”进起来。在整合组建过程中,高州市中医院运用“科室共建、人才联动;要事共商、发展联促;资源共享、技术联提”为主要内容的“三共三联”工作思路,加快构建共建共享机制,把两间医院凝聚成为“一家人”,形成聚合态势。
科室共建、人才联动。先后对儿科、新生儿科、肿瘤科、血液透析室、输血科、病理科、胸外科、脑外科、急诊科、妇科、肾病科等临床科室和职能科室进行整合,并率先成立消毒供应中心、功能检查中心(心脑电图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科中心),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分批次分专业分学科有序开展人才对接交流联动,达到了工作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完成了中层干部换届选拔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做到人才不流失。
要事共商、发展联促。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中层干部会议、职能科负责人会议,以及各类动员会、推进会和现场会,分析研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如,针对“不熟悉医院制度”的问题,市中医院组织人员对两间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废立改”,形成全新的《高州市中医院管理制度汇编》。在学科发展上,则通过市中医院现有中医药优势和国家、省级的重点学科影响力,“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或者“强强联合”“错位发展”,打造出一批有技术领先、影响力广的优势学科群体。
资源共享、技术联提。完成了两院的人财物盘点交接工作,厘清了两院人财物情况;统一上线了信息化系统,实现一体化管理;统一了绩效考核方案,增强了人员凝聚力;统一了管理标准和方式,各院区实现同质化管理。在业务技术上,开展医疗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处方病历质量、三甲评审标准、绩效分配、中医护理、中医适宜技术等15个专题的学习培训,加深对中医院认同感,抛弃“纯中医”“纯西医”的观念,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转变诊疗思维和方式,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
2020年11月1日,高州市中医院南院区(高州原市二院新院区)进行了复业搬迁,门诊科室、内科科室、医技科室进驻开诊;2021年3月28日,进行了第二批科室的搬迁进驻,该院区全面投入使用。
两院深度的整合,加快人员、理念、技术思维理念的转变,“一家人”观念日臻深入民心,形成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良好氛围。
跨越发展 综合实力稳提升
目前,高州市中医院与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整合组建,人员思想统一,发展信心增强,建设规模扩大,专科技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达到了“花少钱办大事”的整合目的,实现了“1+1>2”整合目标。
建设规模明显扩大。整合后,高州市中医院的建设用地、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总值等都成倍增加,医疗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临床学科达32个;拥有4个院区(总院、北院、南院及东院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门诊部,形成了“一院四区三中心”的大中医发展格局。目前,医院总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万平方米、开放病床1500张,分别是整合前的1.88倍、1.97倍和0.66倍。
专科技术明显提升。两间医院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身份地位实现了华丽转变,由原来单一临床型变为中西医两用型;将两院的骨伤科、微创外科等进行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有效提升了骨伤科在粤西的地位和打造粤西微创外科等优势学科,提升医院影响力和竞争力。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与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合组建后,高州市中医院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专科建设强强联手,管理迈上新台阶,诊疗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20年,高州市中医院门急诊服务58万多人次、出院病人服务5.1万人次、完成手术1.6万例,分别较整合前增长41.5%、41.7%和60%。
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21年初,高州市中医院高分通过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复审。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中,医院在全国500多间三级中医医院中排名第233,综合服务能力位列全省县级中医医院第一。
初心不改 砥砺奋进铸辉煌
一年多,高州市中医院从科室整合到院区布局,从行政整合到业务融合,从人心整合到文化集聚,每一步都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智慧和心血,饱含着全院干部职工的奉献和团结。
新起点、新征程、新希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高州市中医院将在高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指引,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大中医”发展理念,加快“共享中药房”建设,建立县域中医药一体化服务;深入挖掘潘茂名品牌价值,研发“潘茂名凉茶”,推动产业化发展;立足把医院做大,把科室做强,把技术做精,统筹各院区功能,实现错位同向发展,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将高州市中医院打造成为全国综合服务能力前10名的示范性县级中医医院,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中医药服务,为建设健康高州、幸福高州贡献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