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南公馆平民学校: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希望工程”
通讯员周杏玲
1926年的春天,公馆平民学校成立,乡亲们高兴地奔走相告:“我们穷人的孩子也可以读书啦,我们有免费的平民学校啦”。这就是时任广东南路革命领导人、中共茂名县支部书记朱也赤创办的一所平民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使农民子弟能够上学识字,组织农运宣传队,传播革命思想,让穷苦大众真正进步和觉醒。
点燃希望
公馆平民学校设在公馆圩同善社内(现公馆圩医院旧屋),通过收缴寺堂庙宇财产作为办学经费,对农民子弟实行免费教育。穷苦农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学习,甚至还有少数开明绅士也把孩子送来平民学校就读(如梁仁远的儿子梁迢棣)。
公馆平民学校由朱也赤亲自担任校长,教导主任是杨绍栋(另一说法教导主任是黄埔第一期学生杨伯良),教师若干人,学校设8个班,每个班60人左右,约有学生400多人。朱也赤经常给学校师生上政治课,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辅导青年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中国人。学校的教材大部分自编,主要有文化和政治两科,其中朱也赤编的《农苦歌》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民们的艰难困苦,在学校和民间广为传唱,歌词是:“六月割禾真辛苦,点点汗滴禾下土,田主们快活收租,哎哟哎哟,田主们快活收租,无钱无米活家小,儿女无知偏号叫:‘亲爹娘,我肚子饿了!’哎哟哎哟‘亲爹娘,我肚子饿了!’田主收租真猛烈,把我谷种拿去了,明年时不知怎样!哎哟哎哟,明年时不知怎样!”
凝聚希望
为了充分发挥平民学校的作用,为革命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壮大茂名的革命力量,朱也赤决定学校实行既上课又搞革命宣传的制度。学校每逢三六九公馆圩日,安排半天上课,半天组织学生到校外搞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在公馆圩有三个宣传点,分别设在正街、车站和谷行,一个宣传点由一个组负责。学校做一些活动凳子,一米多高,可以拉开,可以合起,学生们站在上面唱歌演讲。此外,朱也赤还经常组织学生到艾屋、书房岭、新坡等地去宣传。一般是由朱也赤或其他老师演讲,学生唱歌、喊口号。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唱得最多的就是《农苦歌》,学生们唱得很投入,农民们听得很感触,不少农民是边看边唱边流泪的,起到了凝聚民心的宣传效果。
为了更好地让农民群众接触革命思想,团结农民群众闹革命,学校白天给青少年上课,晚上加办农民夜校,分期分批对广大农民进行知识文化和政治教育,当地农民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学习,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朱也赤为“朱先生”。
播种希望
公馆平民学校还注重在学生中发展革命骨干力量,在朱也赤的组织和安排下,学校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下设中队、小队和小组,两个班的少先队员合为一个中队。第一批发展了曾瑞芝等十多人加入少年先锋队,后来又发展了多批,共110多人,均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多为贫苦农民子弟。此外,朱也赤还在茂北安良、银塘、中坑、中坡、东岸迴盘、分界等地发动成立了多所平民学校,依托平民学校兴办农民夜校、设立平民阅读社等。平民学校和农民夜校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助推了茂名农民运动的高潮。
1928年底,朱也赤牺牲,深受农民喜爱的平民学校也被迫解散。但是,平民学校创办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为茂名穷苦人民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茂名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