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离乡不离党 流动不流学
我市各地多举措推动流动党员学党史明初心善作为
本报记者 杨海云通讯员卓剑斯
信宜市丁堡镇山背村党总支部以自然村为单位,总支委员包片负责,每人负责联系若干名流动外出党员,利用晚上或周末一对一远程视频交流,进行“精华版”的党史学习。“线上辅导使我精准掌握学党史的重点……”虽然远在深圳工作,但自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山背村的流动党员何少霞没有一天落下过学习,她感慨地表示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她很“暖心”。
这是我市加强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不掉队”的生动实践。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我市各地组织部门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等有力举措,夯实“流动堡垒”,打造“红色矩阵”,确保覆盖到每一名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推动广大流动党员把学党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探索服务模式,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茂名流动、外出党员多,已成立56个驻外党支部。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分布范围广、去向难掌握、集中联系难等问题,我市各地从加强阵地建设、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等方面入手,实行精细化管理,有效破解了现实问题。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州积极探索实践“135”工作法,通过搭建一个驻外党支部平台,强化流出地党组织、驻外党支部、流入地党组织三方联动机制,发挥好服务驻地发展、带头抱团创业、支持家乡公益、带领乡亲致富、党建结对帮扶五个作用,实现了全市28个镇街驻外党组织全覆盖,直接管理服务流动党员760多人。
茂南区建设“组织飞地”,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以镇(街道)为单位,在外出流动党员就业或居住地相对集中、流动范围相对固定的区域,依托驻外办事机构、服务机构或商会、行业协会、本地在外人士兴办的企业等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摸清辖区内流动党员底数,建立流动党员定期沟通机制,为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夯实基础。
电白区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落实村(社区)“两委”干部结对联系1名以上流动党员,做到日常联系不断线,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学习教育以及本地各项事务。
信宜市通过成立驻外党支部,让远在他乡的党员在异地有“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同时,动态跟踪流动党员参学情况,及时对不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流动党员按规定采取批评教育、限期整改等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流动党员的“参学率”和提升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化州市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镇(街道)、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工业园区等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主动联系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史教育,提升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及时为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确保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不掉队”。
创新载体方式,立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背景各异,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是党史学习教育能否出实效的关键所在。
为了让流动党员汇集到党旗下,及时、全方位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高州市以召开一场座谈会、组织一次红色之旅、开展一堂学习研讨、做好一网线上动员“四个一”举措,推动“流动堡垒”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
电白区各党组织通过“微信党支部”,充分利用“电白党员学习微平台”、“支部微信群”等载体推送学习链接或分享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通过为党员提供学习资料及学习平台,引导党员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化州着力打造“红色矩阵”,立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镇街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教育基地融合建设,发挥“小阵地大作用”,激发有温度、聚人气的党群“磁场”效应。
茂南区开设“云端课堂”,发挥“党建+互联网”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及时推送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积极组织党员交流心得体会、展示学习成果、发表学习见解。
信宜市全覆盖开展学习教育,各党支部为每一名党员征订党史学习教育书籍,并通过流动党员家人、亲属等,把《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学习资料邮寄至流动党员工作所在地,帮助流动党员“充电”、“补课”,确保不落一人。
深化学习成效,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作为
党史学习教育要学思践悟,更要知行合一。我市各地组织部门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环环相扣,将党史学习教育和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打好“政策牌”“感情牌”“资源牌”,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发光发热,关心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
信宜市通过公开信、网络短信、电话沟通等方式向流动外出党员发出“学党史,办实事”的倡议书,要求他们立足岗位实际,增强流动外出党员服务企业、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意识。
化州着力打造“实践课堂”,结合在机关党员深入包联村(社区)双报到,广泛发动流动党员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党旗添光彩”实践活动,认领群众微心愿、参与社会微公益、助力治理微项目,在为民服务中厚植人民情怀。
高州积极引导驻外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一条信息、介绍一批客商、引进一个项目、办成一件实事,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电白区依托驻外电白商会创建驻外“党员之家”,按照区域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成为外出党员群众凝聚乡情、开展活动、学习交流、建言献策、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家乡发展的阵地和平台。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16个驻外党支部、驻外“党员之家”累计组织外出党员集中学党史55场次,参加党员人数8600多人次;外出党员积极为家乡教育卫生、扶贫攻坚、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等乡村振兴公益事业捐资560多万元。
茂南区开展驻外党组织与家乡农村党组织“一对一”结对共建促乡村振兴活动,发挥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助力家乡乡村振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金塘镇驻广州党支部与上垌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约5万元,开展帮扶项目2个。镇盛镇驻深圳流动党支部筹集资金6万元,帮助镇盛镇斜岭村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广场和党群服务中心,有力改善了村容村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