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理财直播火热背后合规性引关注
专家建议“不偏听不盲从”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万物皆可直播”的当下,不少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也纷纷下场,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其直播内容大致分为新产品首次发行、产品推介、投资知识科普、市场行业现状分析解读等。多位专家认为,理财直播市场存在一定风险,其合规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者需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
狂撒“红包雨”背后的理财直播现状
业内人士表示,“理财直播之所以火热,直接原因在于直播带货的繁荣。凭借着更炫酷的体验、更具能量的情感纽带、更高效地对接供需以及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超越,直播带货在疫情期间展现出极大的促消费能量,几乎成为所有商家的必备,已广泛渗透至多个行业,这当中自然会涉及到理财领域。此外,人们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促成了理财直播的繁荣。借助直播平台,基金公司、保险机构等金融主体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投资知识普及、研究理念介绍、市场观点分享等信息,并且可以借助用户的反馈来更好地优化自己的服务。”
对于风险提示,各直播间都做了相应工作。例如,其页面内会有类似“本场直播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产品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提示。而主播们在推荐产品时,也会提前告知风险,如“偏好稳妥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固收类的某某产品”“如果能承担较高风险的顾客可以关注某产品”等。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基金销售公司在进行直播时,会鼓励用户多多“点赞”,若达到特定点赞数,则会发放“红包雨”。还有的直播间会出现“关注我,抢红包”的提示,或增加互动答题环节,若用户答对题目也可获得红包奖励。记者按提示进行互动后,抢到了“0.58元财运红包”,而该红包在购买该公司基金产品时可直接抵扣现金使用。那么,这一行为是否合规呢?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延续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严禁基金销售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从事基金销售业务时,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基金公司发放可供消费者在购买基金产品时直接抵扣现金使用的“红包雨”等行为,违反了上述规定。
合规性有待加强投资者需理性判断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在直播中听到基金公司宣传自家产品时会容易心动,但也担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家住深圳市的吕登(化名)告诉《证券日报》笔者,他不会轻易在理财直播间“上车”。
按照《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规定,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媒介,以视频、直播形式,就保险产品或保险服务开展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活动时,应符合《广告法》、金融营销宣传以及银保监会相关规定,遵循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不得进行不实陈述或误导性描述,不得片面比较保险产品价格和简单排名,不得与其他非保险产品和服务混淆,不得片面或夸大宣传,不得违规承诺收益或承诺承担损失。
投资者应当核实相关平台和主播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及时关注监管层发布的风险提示,提高自身对于相关金融产品及机构的了解。同时,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直播内容,了解关于选购产品的全部信息,并选择正规的机构、渠道,避免被非专业人士或虚假宣传所误导。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时需量力而行,不偏听不盲从,力戒不劳而获、贪心无度,要在实践中总结并树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消费观念。
(苏诗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