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习惯性拖延怎么办?


  

心理专家下乡随访问题学生。
  拖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本应该做作业了,却还在打游戏;总不能按时睡觉,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来;本应该去上课了,却迟迟出不了门。对于习惯性拖延的孩子来说,随着最后期限的到来,他们的想法总是一变再变,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事情还没开始做……父母为此心急如焚,一连串的催促和批评下来,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什么是拖延呢?读五年级的浩浩便是典型例子。早晨,浩浩在妈妈的再三催促声中慢悠悠起床刷牙,晚睡导致边吃早餐边打瞌睡,最后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出门上学。下午放学回家,趁时间还早,父母还没下班,先玩会游戏。一直磨蹭到晚上10点才写完作业,又是晚睡的一天。
  过度的拖延行为不仅给学习生活带来危害,还有可能演变成拖延症。拖延症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不断的自我否定、强烈的自责情绪,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面对孩子磨蹭拖延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造成青少年拖延的原因。
  1、家长的过度安排,导致逆反拖延。青春期的孩子逐渐出现“叛逆”思想,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沉默寡言。父母过度安排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失去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拖延行为时,需要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是自己的过度安排引起的孩子逆反拖延。
  2、孩子自我迁就,导致麻木拖延。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比不上成年人。当下舒适的环境造就了孩子无限度的自我迁就,慢慢便形成了拖延的习惯。
  3、消极暗示,导致孩子不敢动手,畏手畏脚。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又脆弱,自尊心很强,容易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面对批评与否定,渐渐地孩子会变得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做,做事也磨磨蹭蹭。
  4、害怕困难,导致拖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在无意识的驱动下会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倾向于完成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在做作业与玩耍之间,上学与放假之间,后者无疑是更轻松更舒服的。在困难面前,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通过拖延的方式来延长自己的快乐时光,推迟令自己感到痛苦事情的到来。
  那么对于孩子的拖延现象和磨蹭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呢?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认为:
  1、倾听孩子的诉求,尊重孩子的独立决定。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自尊心强,对于父母态度强硬、理所当然的命令往往持反对的态度。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独立做决定,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民主的态度,主动减轻逆反心理,改掉拖延坏习惯。
  2、营造适当的学习氛围。从人的本能出发,拖延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生,而过度拖延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严重的影响。父母可以以身作则,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行动力。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慢慢减少、改掉自己的拖延习惯。
  3、用鼓励肯定取代批评否定。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误区之一,是大多数父母不自觉地否定和批评孩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贯穿孩子一生,用平等积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能力界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4、帮助孩子明确该做的事情。面对必须完成的事情,孩子往往更喜欢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更容易成功的事情,逃避超出自身能力、可能失败的事情。对此,父母可以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帮助孩子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鼓励孩子敢于试错,不怕试错。
  正常看待孩子的拖延行为,共同找出背后的拖延原因。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分析查找孩子拖延的原因,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