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沙田镇:赓续“红色精神”发展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张伍通讯员刘育肇
图为沙田起义烈士雕像。
三月,和煦的阳光洒落在沙田革命起义浮雕栩栩如生的人物上,一如当年投射在革命烈士身上一般。透过浮雕上斑驳的阳光,让人走进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1925年至1926年初,黄埔军校毕业的李雅可在广东省农民运动南路办事处总干事、中共茂名县支部书记朱也赤的指导下,组建沙田农会,组织农民不屈不挠地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农会会员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
同年,李雅可先后在山曜小学、沙田小学和狮子坡村的灵溪小学成立3个党小组,介绍农会会员及青年骨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党员的不断增加,1927年沙田党组织分别在山耀、沙田、狮子坡三村成立党支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1928年,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南路特委巡视员周颂年与车振伦到沙田开展起义筹备工作,在接获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即刻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后,由于起义计划遭到泄露,原定于3月26日的武装起义,提前到3月21日举行。由李雅可担任总指挥,参加起义的农军达3000多人,打响了沙田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军成功攻占大地主的全兴堡与4座炮楼,缴获步枪10多支;开仓分粮救济穷人,烧毁地主田契,宣布沙田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但由于起义计划被提前泄露,仓促应战下虽然前期取得良好的战果,后期在国民党反动派派兵镇压下,面对敌强我弱的劣势,起义受挫。农军撤上六王山,坚持战斗了3个多月,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先后共牺牲25人,失踪数十人。沙田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也在沙田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此后1939年至1949年间,沙田地区的革命之火越燃越烈,期间虽再遭多次残酷打击,但在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里,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残酷的斗争环境,面对敌人的多次“围剿”,面对起义的多次失败,沙田人民不怕流血牺牲、越挫越勇,用鲜血与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沙田镇被确认为革命老区镇,22人被追认为烈士。
现如今,硝烟已经远去,沙田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破旧的泥砖房被错落有致的小楼房取代,一个个用废旧材料打造的“小四园”点缀其中,与硬底化环村道路两边生长旺盛的龙眼果树相映成趣,好一派秀美的新农村风光。而与村子里安静、悠闲的氛围不同,在燊马、高农、盖里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果树修枝、施肥,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沙田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镇情实际,在“农产品”上下足绣花功夫,农业上求特色、产业上求突破、品牌上求强度,构建了以镇党委政府为轴心、产业党支部为纽带、特色农业基地为平台、合作社为基点的党建+产业集群,以强大的组织引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群众一个也不掉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该镇储良龙眼、鸡嘴荔、三红蜜柚、台湾红肉火龙果、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水果深加工相关产值超2.6亿元。开发的圆肉零食、桂圆贡酒、桂圆八宝茶、美容保健品等产品在全国畅销。全镇现已申请有绿色食品认证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个,品牌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沙田镇“中国龙眼第一镇”“广东鸡嘴荔第一镇”等农业品牌擦得更亮、传得更远。
此外,圩街道路黑底化、“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河两岸”工程、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多点发力,龙眼特色小镇创建、农产品深加工专业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推动沙田镇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百年党史,百年征程,早已深深植根于沙田人民血脉的“红色精神”,穿越硝烟战场,历久弥坚,凝聚成为推动沙田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伴随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沙田镇“业兴、民富、人和、景美、法治”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采访感悟:
回望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许许多多如李雅可、李雅度一样,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团结带领被各方势力压迫剥削,弃之如履的人民群众,浴血奋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终以星火燎原,一扫百年内忧外患的耻辱。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上,唯有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推动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达成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