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白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退出,3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
脱贫攻坚交答卷 乡村振兴再出发
电白区林头镇澳寒羊科研产业基地,对口当地实施精准扶贫。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信涛摄
本报记者梁雪玲
“林头镇澳寒羊基地、沙琅镇谭儒村萝卜基地、琅西村沉香基地、旦场镇楼阁堂村养鹅基地……”电白区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黄日团介绍起各村的扶贫产业项目如数家珍。“产业项目不仅富了农民口袋,还美了乡村生活。”黄日团感慨。
确实,实现产业带动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据介绍,2016年以来,电白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区之力,以决战决胜姿态,扎实推进各项扶贫脱贫任务落地落实。经过几年的持续奋战,电白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亮丽答卷: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1586户26510人已全部脱贫退出,3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电白区有精准扶贫任务的镇(街道)19个、行政村302个,其中省定贫困村35个、非省定贫困村167个。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该区积极实施“头雁”工程,全区35条省定贫困村共调整撤换了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低、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弱省定贫困村党组织书记5名,调整选派35名优秀党员、87名干部到省定贫困村担任党建指导员和驻村干部,选派150多名区直单位的优秀干部到非省定贫困村挂党组织第一书记。并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培养机制。选拔376名书记后备干部,目前已有19人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完善党群活动阵地建设。全区共投入300多万元升级改造17条省定贫困村办公场所,打造了双目村、楼阁堂村、河口村等一批贫困村党建示范点。
创新模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该区突出产业特色的发展思路,创新五种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杠杆的产业扶贫之路。
“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如林头澳寒羊基地是广东省首个澳寒羊精准扶贫科研生产示范项目,由珠海农控集团牵头,11条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1075.23万元,实现固定收益分红224万,被中国扶贫协会、求是《小康》杂志社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十佳案例。
“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如广东冠利达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与周边养殖户126户签订5231亩合作保底回收协议,带动15条村34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吸纳贫困户就业86人,贫困户入股分红196多万元。
“党建引领+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如沙琅镇谭儒村在“能人”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村支部组织54户贫困户组建合作社发展萝卜产业,承接了省“一村一品”项目,拥有萝卜基地1100亩,带动本村农户种植3600亩,邻村农户种植860亩。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制度,开发出“萝卜丁”“萝卜小菜”“萝卜辣椒酱”等系列产品,2019年萝卜年产值超过2600万元,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村社共建、产业扶贫、合作共赢、治理有效的“谭儒道路”。谭儒种养专业合作社“党建引领强社,提升规范发展水平”的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乡村旅游+合作社+贫困户”。如罗坑镇里平村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鹅凰水镇,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森林小镇”和入选省级森林特色旅游路线,带动周边85户贫困户194人户年均增收3.9万多元。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如罗坑镇大车田生态农产品是当地特产板栗番薯,种植面积103亩、年产量超60万斤,注册商标“大车田薯”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微商平台和星园扶贫市场销售,年销售额约300万元,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
如今的电白,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增收喜笑颜开。
多方联动——“一对一”结对帮扶
该区创建“千企帮千村”活动,制定实施《电白区推进“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方案》、《电白区扶贫济困“千企帮千村”行动工作方案》,动员电白乡贤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据统计,全区有300多家企业与300多条行政村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借助各地电白商会联席会议、各商会召开的年会、区召开的乡贤企业家座谈会及“6·30”扶贫济困日等,发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6年以来,全区社会筹措扶贫资金、物资超过6000万元,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
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实现
该区咬定目标,尽锐出战,务求精准,攻坚克难,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减贫任务全面完成。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1586户26510人已全部脱贫退出、35条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
贫困户收入显著提高。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5487.14元提升到2020年15270.36元,均超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增长178%。
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区35个省定贫困村449条自然村全部建立了村民理事会,“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完成,人居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显现。35个省定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12214.79元提升到2020年19417.52元,增长58%。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纳入政策性兜底保障范围,落实应保尽保;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安居乐业梦;无劳动力低保贫困户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84元提高到532元。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升,从2018年98%提升到2020年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