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节律中感悟永恒
■潘永辉
又过年了!时间真快!天空开始明丽,游云开始自由卷舒。
大地下每一点泥土的松暖,都是流逝的一点时间;乡村中每一声鞭炮的炸响,都是流逝的一点时间;街道上每一个走动的脚步,都是流逝的一点时间。高适《除夜》诗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反过来看,人们在流逝的时间中对生活的每一点珍惜和愉悦,也是对时间的每一点挽留和爱赏。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时间中提炼出节日,赋予时间以节奏韵律,就是对时间的最好的挽留和爱赏。
如果宇宙只是一个静止的原点,没有万象的盈缩,我们感受不到时间;如果人生只是单纯的直线,没有情节的起伏,我们感受不到时间;如果心灵只是无物的空洞,没有意念的收放,我们感受不到时间。可是因为宇宙有了万象流变、人生有了情节宛转、心灵有了意念忙乱,我们又不能对宇宙人生一体同观,只能局部地感受宇宙人生现象的变化,于是我们感受到了人生和世事的无常,从而感受到了时间以及时间对人生的制约。
我们都是时间中人。所谓时间,是人类精神跟随宇宙人生现象演变而产生的意念生灭。心灵如果能够脱离宇宙人生万象的粘滞,没有意念的生灭,心灵也就一尘不染,脱离时间的束缚了。但是,有心之人难做无心之事,唐代庞蕴居士诗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是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此无心之境,不随万物飘摇而转,心中也就没有时间的流逝。但是,几人愿意、能到此无心的境界?宇宙人生就是这样神奇,一方面通过人类的有心、有我之境表达着时间的存在,一方面又通过人类的无心、无我之境表达着对时间的超越。每一滴小鸟的脆鸣,每一道草木的萌芽,都是宇宙人生灵性的体现,显示着时间中万事万物的日新月异、无常无我,同时也在万事万物的日新月异、无常无我中显示着时间背后的永恒寂灭境界。
人类精神毕竟已经进入时空世界了。人类生活在时间观念中,被时间观念所催促或束缚。因为要在时间中追逐所欲,因为要在时间中成就自我,因为要在时间中激烈竞争,因为要在时间中赶紧生存,我们失去了对时间的正确感知,失去了对宇宙人生的正常体验,变得慌乱、迷惑、不从容、不幸福。人生在世,大多数人都有衣食之忧,有名利之谋,有人我之对,有生死之别,弄得我们面对宇宙人生,茫然无知,手足无措,进退失据,因此扰乱了心性,也扰乱了心性中的时间观念。汉代无名氏诗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这是人心在有限的时间观念束缚中发出的无奈的人生咏叹。
人在时间中看着世事变迁,也在时间中寻求永恒。人心其实是可以超越时间的。人的身形作为万象缘起的局部,不能、也无必要保持永恒不变,但人心却没有形式的局限,可以超越形式的无常。什么是永恒?通达心是永恒。五代后梁时期的契此(布袋)和尚有诗云:“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心胸开阔,大千世界虽风起云涌而动无所动。平等心是永恒。唐代龙牙禅师《无题》诗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千世界,万有一体,天人相依。如果认为自己是人,别人是蝼蚁,就低看蝼蚁一等,这是自我局限,是自我局限于人形了,而人形总要在时间中流逝的;过年过节了,很多人在拜神,如果认为神仙是神仙,别人是人,就低看人类一等,这也是不平等心。心平等了,无往而不在,不会忽高忽低,就能随缘而不变,就是永恒。和谐心是永恒。人心中,许许多多的精神因素在动,情绪情感在动,知识学问在动,善恶是非在动,把空灵无尘的心性翻搅成情天恨海。王阳明名句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问其句是否大彻大悟,但我们就此可以知道,就算是善辨人事的儒者,也渴望超脱心识的念念迁流而归于本体。和谐圆融之心,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会因情绪情感、知识学问、善恶是非而自我分裂。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世事,时间就是人心意念的急流。人生在世,如何体验时间才能更有生命的自在感、生活的幸福感、心灵的充实感?看看春天的大地就知道了,大地沉稳,万物从大地中涌现生机;看看春天的池塘就知道了,春水安详,水面起了微微的涟漪。整个大千世界本质上是宁静的,时间是人心荡漾起的波澜。在永恒的心境中享受宁静平和,在时间的节律中享受生活的情节和愉悦,是最得当的生活之道。我们应该有办法把时间变得美好一点的。少年时向往时间,盼望长大;成年时珍惜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老年时沉思时间,以宁静心境消解时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但是活得明白一点了,心境就不一样。《五灯会元》等禅籍都记载有一则有趣的生活故事:有一天云门文偃禅师问大众说:“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僧徒们没法对答,云门自己代大家回答说:“日日是好日。”心境如如,一朝风月,万古长空,哪里有时间的急促呢!民间俗语云:观音菩萨,年年十八。此之谓也?
过年是人生的辩证法,一年到头,又是新的开始。唐代无可禅师《新年》诗云:“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这是在心如止水中对时间寂灭的体验。宋代苏轼《春宵》诗云:“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在心思细腻中对时间和生活流动的轻馨体验;清初叶燮《迎春》诗云:“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这是在心境明快中对时间和生活流动的暖乐体验。就这样,时间在人心中相反相对、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人生在世的诸多精神风景,构成了人间生活的节奏韵律。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我们在时间的节律中感悟本在的永恒,也在永恒的心境中体验时间的流淌,享受生活的节奏韵律,并且把生活打扮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