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应有较好的人生境界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从教就是人生修炼,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就是其人生境界。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追问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从较抽象的形而上层面看,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使受教育者活得明白自觉,探索人情物理之道,求解生老病死之谜,知道安身立命之法,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自觉性的人生,是自然而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生。没有自觉性的教育,当然也是自然而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是人类的一种职业性、技术性、习惯性操作,是谈不上明确深刻的教育自觉性的。教育者只有自觉修炼,自己活得明白自觉,拥有较好的人生境界,才谈得上从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也从内心深处真实地自证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从“哲学”意识入手,是开拓胸怀格局、提升人生境界的基本途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来干什么?这些在当今时代被很多人看作玄乎而不切实际的问题,却正是人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也是人类教育的终极关怀和终极归宿。回归这些人类基本哲学问题,其实是回归教育的基本常识,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当我们看到一己之身来到人间,我们会疑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从“无明”状态进入“自觉”境界;当我们看到人类历史风云激荡、人类社会苦乐相参,我们会追问“我”来到人类社会干什么、“我”能为人类社会做些什么,从而从“小我”进入“大我”境界;当我们站在悠悠蓝天白云、浩浩星辰之下,神入太虚,我们会忘记一己之身的渺小,从而从“有我”境界进入“无我”境界。当我们不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虚无”境界,从“无我”境界回到现实人间,发挥一己之身的力量,造福社会苍生,这又从人生的“无为”变成人生的“有为”,显现人生在世的价值意义。有人生境界的人,是可以出入自在、有为无为自在的。哲学的反省,教育的传承,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何时可以为波浪,何时可以为大海,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可以浩瀚深邃到什么境界,也让我们明白如何珍视人类生命和世上万有。
  没有哲学意识的教育者,进入不了较好的人生境界。当然,教育者仅仅有哲学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历练。没有历练,没有身心的切实体会,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发现、冲破不了精神世界的种种障碍,是谈不上活得明白自觉的。教育者从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深刻最奥妙的问题,无疑还是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层境问题,也就是人生境界的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一己之身的生死存亡及其爱惜保护,还应该看到这一己之身所依赖并以之为归宿的宇宙人生终极境界的意义。从这个层面看,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育还必须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生价值意义的呈现,以及人生兴趣、特长、潜能的发挥。如果明白了这些,那么,教育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德性和智慧,教育者要教什么、如何教等等问题,也就通达透彻地解决了。教育者的眼界、格局、胸怀以及教育艺术也会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拥有较好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者,不会有专业界限、学科壁垒和知识自满。现代体制化规范化的教育,一般分为许多的专业和学科。但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应该具有共同的教育指向,就是分工合作培养人。任何专业都是需要哲学意识的,人生境界应该成为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共同努力方向。人生境界提升和专业学科知识传授不应该有人为制造的矛盾。人类寻求关于世界的知识,知识面对的是什么?知识面对是现象界。现象界是变幻无常的,因此人类知识也一直处于无常变幻的状态之中。即使学者们想通过寻求现象界背后某种“永恒理性”以留驻世界,这“理性”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因此人类尽管非常需要知识,但知识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譬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无我”境界问题)。教授科技知识的人,应该看到科技知识的无常性和局限性,不能因为觉得自己的知识“实用”而看不起别的专业学科;教授经济学知识的人,应该看到经济学知识的无常性和局限性,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在无常世界中追逐无常功利的“经济动物”;教授人文知识的人,既要“务虚”,追求精神修养和人生境界,也要“务实”,要看到学生身心的“现实”需要以及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相互理解,分工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这是教育者的“智”,也是教育者应有之“德”。如果相互看不起,那就是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视野、智慧层次所局限了。归根到底,就是自己的人生境界有问题,活得片面了。
  拥有较好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者,知道怎么对待工作生活的烦恼。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教育者与学生、与其他教育者、与社会之间,都有可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人生认知、性格习性都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别人肉眼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要引导好那么多的学生的“灵魂”,哪有那么容易。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也不同,疏远者有之,误解者有之,叛逆者有之,但不管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对学生都应该有耐心、真心,要以最大的教育诚意去做好教育工作。真有教育自觉性的教育者,只问耕耘,不会企求学生给自己什么回报。学生作为鲜活的人类生命,是宇宙天地的先天创造品,也是教育者的后天塑造品,以慈爱之情、祥和之心和艺术态度去对待学生,体现出教育者人生境界的高度。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工作上的相处,也应该以培养好学生、使之有益于家国天下为原则,不宜有个人意气之争,不宜异化为恶性竞争关系。教育者身处社会环境中,生活待遇和地位名望的问题,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社会应该为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但如果面对某些不得已的状况,从个人的人生境界看,教育者该拿起的拿起,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毕竟,教育者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表现在处理个人人生烦恼的能力上。
  拥有较好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者,能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安身立命。这个世界如此浩瀚深邃,我们以微小的一己之身“运动”于其中,时空感是会有的,漂泊感是会有的,无常感是会有的,无意义感是会有的,每个人在一定境遇、到一定年纪都会有,学生在遇到人生痛苦和心理问题时表现得就很明显。没有较好的人生境界,你怎么引导、抚慰、安顿学生动荡不安、痛苦扭结的心灵?学生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有关,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咨询能解决的。很多人年轻时只顾着往前赶路,追名逐利,不考虑“身外事”,但年纪大时人类普遍的“哲学”问题就会出现,他们没有思想基础,没有心灵境界,就只能被动承受这些问题的折磨了。如果年轻时给他们一点引导,给他们一点启迪,他们就可以生活得幸福快乐多些,忧虑恐惧少些。教育就应该关怀到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有些东西则是随时而变的,教育者与学生的代沟问题就是一个要与时俱进去处理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生活方式、思想知识甚至道德观念都在变化之中,教育者不能总是活在“自我”中,要有超越精神,尽量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把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看得深透长远一些,能够看懂学生身心存在的个人和时代问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相关的身心困惑,引导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超越。有人生境界的教育者,立足于“无我”之境,“以不变应万变”,随时随地都可以随缘施教、随机行事,点拨学生醒悟,不会局限于一个课堂、一本教材或某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安身立命、社会的幸福进步,是教育者工作意义之所在。
  从教二十多年了,是该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所思所想了。如果说自己教育生涯中遇到过什么欢喜、挫折、失望,有过什么样的反思、观察和期望,以上所言所语就是。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对教育者来说,人生境界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最终的修炼结果,人生所拥有的知识、德性、智慧全都融会在里面了。教育者应有较好的人生境界,真真实实地去生活,从从容容地去工作。

潘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