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加强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秀波(市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建设。当前国际形势严峻,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的经济发展任务十分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而创新则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要素。
  早在1912年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概念,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这个组合当中涵盖了对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市场、研发新产品等,这些要素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函数改变从而使企业的行为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将会推动经济发展、生产变革。”显然,熊彼特将创新和生产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了,把创新看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在生产体系的基础上讨论创新,至少包括了经济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等要素。创新主体要素指生产企业、地方政府、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资源要素包括创新设施、人力资本和企业资源等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机制、制度、基础保障设施等。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大技术、环境、制度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经济创新发展能力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技术创新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额、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都反映了技术创新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速缓慢的平稳期,同时又面临着经济结构的矛盾,必须实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那么技术创新就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我们一直强调要协同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科技创新也是关键环节。近年来三大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增速较快,也正体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素,应该改善经验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积极吸引人才创新,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制度上、政策上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利用资金、市场、土地等一系列的国家扶持政策,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为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从而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二要加快环境创新。创新环境是企业外部的技术、文化、技能等非物质因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法规政策的总和。要加快环境创新,既需优化自然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对主体创新活动提供硬件服务,又需优化文化、机制、体制、政策法规的等软环境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例如,政府在强化金融支撑,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文化环境创新,刺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大胆创新。
  三要改革科技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从总书记的话可看出,要加强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是保障。要创新制度,科技体制改革是必走之路。制度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所以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既需要政府的集中力量,也需要运用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科技创新走向正确的利民的道路。要通过制度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发挥精英人才集中优势来增强高校、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攻关。当然,要集聚人才,也必须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既要储备人才,也要适时适事培养人才,更要打造平台促进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的创新发展能力。
  四要强化产业深度转型。传统产业转型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是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方面,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对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我们应依据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多方面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同时,要认清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自主发展,增强协同合作,打造技术交流平台,加强集群化、智能化,实现区域间产业转型升级及平衡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