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笃行守初心 凝心聚力担使命

高州石仔岭街道全心为民暖民心


  

本报记者陈俊明通讯员湛蓝宇
  高州府前南路(隧道口至高水公路段)全线建筑物已全部拆除完毕,零补偿拆除临时建筑4500平方米;高州市体育中心片区已完成连片征地1700亩;高州市第三小学、塘背110千伏输变电站已动工建设;高州中学名师楼、高州市第三中学改扩建已完成征地任务;商汇大厦项目用地已完成清表工作。疫情防控“5+1”管护机制在全市推广;高标准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紫薇乡村”;镇大岭“三变改革”合作社分红带动村民增收……
  一年多来,高州市石仔岭街道认真落实高州市委、市政府“1+1+6”工作部署,攻坚克难,大干快干苦干,取得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显著成果,为高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践行“一线工作法”力促征地拆迁
  按照“党建+征地”的工作安排,石仔岭街道把“党支部建在一线”,在征地工作组设立临时党支部,统领指挥征地拆迁工作。在一线发现问题,把问题化解在一线。在村中设立征地拆迁政策咨询室,利用晚上农闲时召开“板凳会议”接受群众咨询,解读文件精神,讲深讲透征地拆迁政策。
  为了争取留住宝贵的用地指标,不让村民错失发展的机会,街道党政一把手带领征地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吃住在工作一线。一个水壶、一顶草帽、一把尺、一条毛巾、一双解放鞋,就是征地干部最真实的工作写照。征地组采取“日汇报、周协调、月碰头”的工作机制,发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姿态,用情用心用力破解征地难题。
  在高州体育中心征地过程中,茂岭村委会何屋、吕屋因500多亩山岭的权属利益分配问题,争执了20多年。为破解遗留难题,维护群众利益,创造有利的征地工作局面,短短时间内,石仔岭街道成功解决留用地安置、征地补偿款等难题。这是石仔岭街道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一次新的探索,也是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大胆实践。
  选好“党员街长”助力“双创”工作
  石仔岭街道在“双创”责任田上不断精耕细作,创新突围。89名党员干部不间断开展巡查劝导和督促整改,成为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以社区党支部为堡垒,选好党员街长为突破口,形成了“干部带头干、街长具体干、全民参与干”的共建共创工作格局。
  “双创”工作的重心在社区,一条条看似不起眼的背街小巷,一头连接着城市的“颜值担当”,另一头连接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条500米的街道上共有商家10户,其中服装店3户,水果店2户。每天我会不定时在街区巡查,有时吃完晚饭也会出来看看。”在石仔岭南珠社区,石仔岭综合市场的“党员街长”张鹏斌如数家珍地谈起自己所负责街区的情况。
  “党员街长”制度打破了“整治-反弹-再整治”的瓶颈,助力“双创”工作步入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的发展轨道。重点对背街小巷、隐蔽死角和三无小区的卫生进行重点清理整治;针对小区乱堆乱放、牛皮癣等问题开展整改,严防死守“责任田”;同时广泛收集、受理群众反映意见,充分调动居民的创卫意识和热情。
  推行“三变”改革 摘掉贫困帽子
  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三变”改革以来,石仔岭街村两级干部积极搭平台、选产品、拓销路,把零散土地集起来,把优质生产项目请进来,把村集体收入涨起来。2018年,镇大岭村委会成立高州市邓氏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启动“花之韵”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第一个试点仅11亩土地就成功创盈22万多,2019年村集体分红更是高达88万元。
  “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现在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还可以在花之韵园区上班。”贫困户冯建荣领到分红后高兴不已,尝到“三变”改革甜头后,他对合作社的发展和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镇大岭村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帮扶贫困户的形式,鼓励有劳力的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实现了贫困农户从旁观者到参与者,通过自身努力,帮助贫困户从等待政府“输血”到自己“造血”。
  镇大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选择产业前景良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风险可控的千禧果、茶花、葡萄等种植,以四季采摘园和茶花园两个项目为切入点,与本地企业建立购销合作关系。凭借“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优势走出一条新路。镇大岭村率先试行“三变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有15个贫困户通过“三变”改革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建设“紫薇乡村”开启美颜模式
  石仔岭街道党委提出要“花小钱、办大事”,改变以往人居环境整治“政府干,村民看”的局面,以建设“紫薇乡村”为重要抓手,在“干净整洁村”基础上谋划创建“美丽宜居村”的更高目标。
  街道向村委会无偿派发一批紫薇树苗,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紫薇大道、紫薇花园、紫薇庭院。街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美丽紫薇乡村建设,通过现场示范,明确种植的各个环节,以点带面,在村干道两侧林带实现紫薇间种,营造“村村种花,家园变花园”的良好氛围。
  村民在建设“紫薇乡村”的过程中,不但美化自家庭院,还为村庄人居环境建设贡献了力量,让村庄移步换景、步步有景。“一排篱笆拢起鲜花的小路伸向远方,带着微风、阳光和人情的味道,静静写着一首静谧的田园诗。”庭院的主人退休前是老师,退休后是村民眼中热心的园艺师,她不仅将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庭院种树栽花、开辟小菜园,每天生活在这种庭院深深、绿树荫荫的诗情画意里。
  转作风提效能 畅通惠民通道
  近一年,石仔岭街道加快推进11项民生实事和28项重点工作,让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群众。
  一年来,群众办事更便利了。街道初步形成“办事不出村”行政服务全覆盖,群众不仅可以一站式解决各种审批手续,还能通过“不打烊”的线上办事自助体验区享受24小时服务。陈大岭村村民郭丽婵长年多病,生活困难,这次她想请村干部帮忙向民政部门申请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打开政务服务平台,填写资料,不到五分钟,郭丽婵的资料就提交完毕,几天内郭丽婵就收到了回音。
  村干部说:“像她这种办高龄老人生活津贴以前需要本人把资料送来,我们复印后要么本人送去,要么我们收集一批一起送去,半个月或十天送一次。现在用政务服务网一站式服务,这些事情在村里就能办妥。”像郭丽婵一样,如今石仔岭街道10个村(社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这样的便捷服务。石仔岭街道采取“党建+办事不出村”模式打造村级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大力推动便民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下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遇到了难处往往不知道找谁反映,石仔岭街道创新打造“群众吹哨,部门到位”的诉求处理模式。由老支部书记姚东生同志领衔的“老姚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职调解队伍,实行全日制值班,建立“收集汇总、统一交办、重点督办、办结报告”的工作机制。街道综治中心进行归类分流,把调解服务触角延伸至村组“神经末梢”,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截至目前,全街道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94件,调解成功194件,调解成功率100%。
  乘势而进抒壮志,阔步向前写经纬。一个个创新经验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一页页建设新篇章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石仔岭街道紧紧团结在高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争先创优狠抓落实、提速提效勇创一流,正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在新征程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