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年例
■梁荣贤
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民俗节日,每年都会如期举行。小时候,年例在我眼里就是好吃、好玩、好看的一个节日。
以前农村的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富裕,年例里的美食,精彩纷呈的大戏,以及各种热闹的年俗活动,让年例成为孩子最期盼的节日。大年初一刚过,年初二开始就有地方做年例了。有做年例自然就有睇年例。以往睇年例的重点是“吃”,现在睇年例的重点已从“吃”转移到“看”,即看热闹、看排场。
老家化州江湖的年例大多集中在正月初二到正月二十之间。各村年例的日子不尽相同,一般都是连着两天举行,比如甲村的年例是初二初三,乙村的年例是初三初四或初四初五,以此类推。年例的第一天,路途较远的亲戚先过来吃晚饭并在主人家留宿,晚上可以看村里的游神活动和戏剧演出。第二天才是正式的年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交谈,场面非常开心热闹。
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几兄妹数星星盼月亮期盼年例快点到来。年例一到,不管是自家的还是亲戚家的,都能让我们过上几天好吃好玩的日子。父亲有三姐两弟,母亲有一姐四弟,因此我们可以连着十几天到姑妈家和外婆家睇年例。那时候,不管家里有多少个孩子,家长都会在亲戚做年例的时候把他们送过去,家里可以节省好几天粮食。
2006年,轮到我们家做年例头,据说每户要60年才轮一次,年例头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游神并参与敲锣打鼓。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十八傍晚准备好三牲(鸡、猪肉和鱼),鸡是整只在水里煮熟,脖子要弯成S形,头要朝天;猪肉是一整刀的花腩,也要煮熟;鱼一般是用鲫鱼,整条煎熟。三牲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鸡在中间,左摆鱼右摆肉。另外,还要三杯茶、五杯酒、三碗米饭(或米粉、面、豆腐炸等)、三双筷子、两碟果品糕点、一对红蜡烛、一只香炉等,这些物品按一定的次序摆在自家方桌上,这就是俗称的摆杯,高州地区也叫摆醮。
游神队伍每到村里一个大队的摆杯处,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户户奉上三牲果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生活安康。
游神的次日就是各村的年例,家家户户邀请亲朋好友来吃年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一律笑脸欢迎。即使家境再困难,也会摆上几桌丰盛的酒肴。如果宾客太多,主人会在户外搭炉建灶以便厨师大展身手,做出各种地方特色的佳肴,让宾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吃完年例,普通宾客可以随时离席,较亲的亲友则稍作逗留待主人回礼,一般是给半只鸡一刀猪肉。宾客全部送走之后,主人一家就开始清洗碗碟、收拾桌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化州年例也去繁就简,例如主人家逐渐将年例外包给专业的民间餐饮团队,桌椅餐具酒菜都无需自己准备,省去了自己一手包办的功夫。另外,随着交通的发达,如今绝大多数睇年例的亲友都是当天往返,不再留宿主人家。
化州年例集年俗活动、民间艺术、美食文化、情感联络等各文化要素于一身,值得我们去研究保护,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个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乡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和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