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城市变迁中的记忆与情感
——郑亚演散文的城市书写
□洪艳
城市的面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古老的街巷逐渐消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快速变迁的背后,城市的记忆与情感如同时间的河流,悄然流淌在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无法磨灭的印记。郑亚演的散文正是在这股时代洪流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城市变迁的轮廓,在捕捉被岁月遗忘的记忆与情感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展现了个体与集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冲突与融合。他的散文不仅描绘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更通过个体的记忆与情感,展现了城市变迁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内涵。城市在他的字里行间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生命、情感与记忆的有机体。
城市勾画:从微观到宏观的地域呈现
郑亚演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城市的微观景致,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风貌。他在《雨夜苏州城》中,把秋雨中的街灯、护城河、游船叠加行人、姑娘、小鱼等元素,使得文本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富于动态美。这种微观视角尽显苏州城温婉宁静的独特气质。他又借古桥、园林、大运河等,把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铺展和深度挖掘。在还原村庄的原始风貌中,他把乡村的落寞,老人生活的孤独与艰辛同步呈现。随着村庄的拆迁和重建,这些细节终会成为中华大地上许多老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成为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
除了微观描写,郑亚演也善于从宏观视角勾画城市的全景。郑亚演恰恰是在这样的微观和宏观的两重探触中,构成了作品中常见的对比手法,从横纵坐标相交的地方展现城市的光彩。正如《南调河巡行》,他将旧时的南调围海堤与如今的龙王湾大道形成鲜明对比,旧时的渔民生活与如今的现代化建设构成映衬。在时间的流逝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洗刷、变更掉许多东西这一不变的现实,郑亚演关注行走过、见证、住居的城市,托举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如何留存发展的深刻思考?这其中,便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变化的怀想,还是人们复杂情感和温存记忆激荡的波澜。
空间叙事:线性与非线性的交织
郑亚演的作品常以地理空间的线性展开为叙事框架。《北国边陆行(北行记)》以旅行路线为线索,从南到北依次描写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这种线性叙事方式不仅使作品具有清晰的脉络,空间的变化得以立体展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和可读性。《雨落西湖》中,他以行程时间为线索,从钱塘江到西湖,通过游船的行驶路径、古今历史人物与西湖结缘的典故一一铺展。这种时间维度上空间变化的线性推进,丰富了作品的叙事层次,也便于他以情感线索贯穿始终,使作品主题更深刻,兼具更强的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郑亚演的作品也会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空间的并置与交错,展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在千山万水间》以游走的视角,将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并置,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种非线性的叙事中,他间或采用倒叙与插叙增强叙事张力。他在《跃动的海岛》中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南三岛70年前作为一个孤立海岛的历史进行了陈述:“海岛在漂泊不定的日子里,生长着她的树木、野草和沙滩。”又将“今天的海岛,……连天上的飞鸟也格外钟情这里……享受这里的阳光、海水、沙滩以及屋檐下主人甜甜的鼾声。”做了畅想。他把过去与现在有机地结合,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南三岛的历史变迁。
家国情缘:从个体到集体的情感共鸣
郑亚演的创作立足于家乡,多数作品内蕴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往的怀念。《深入南三河》《凄切的燕叫声》《海东印象》《凝望三河合流处》等作品落脚的情、景、事,全方位地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这种故乡情结寓情于景、切景表意的手法,常常以记忆的细腻呈现来突显个体的情感世界。他把对过去的怀念融入对未来的期待中:“一个年轻的新区在海东诞生,又将在这里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这种个体记忆很容易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谁不会在历史的大潮中回望?回望那些走过的路,期许那可见的未来呢?
他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历史遗迹的思考、对社会变迁的感慨融入到对社会问题的反馈和思考上,以多元化的情感层次使作品附带艺术感染力。在《老人与狗》中,他通过老人与狗的情谊,展现了个体生命在城市变迁中的孤独与坚守。老人虽生活孤独,但有狗的陪伴,生活并不寂寞。然而,随着村庄的拆迁,老人不得不面对新的生活。这种书写视角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老人的孤独和无奈,突出城市变迁中众多个体所呈现的集体困境。他的作品诸如《邻居九叔》《八婆的祖屋》等,反映出社会变迁中沉重的一面,世事变迁,人心不古。而旧物如何流转、生命有何得宜的归处?
另外,郑亚演的作品以个体情感的洞见体察一座城市的变迁史,那么似乎他的家国情怀也能在这种细碎的视角中有所升华。如前提到的《北国边陆行(北行记)》,他通过对山海关、北极哨所等地的描写,透露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南调河巡行》展露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他把南调河的变迁置入对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中思考,以及生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山光水色:西线之行》中对于七月往西行进的沿途风光为背景,在百色起义的红色遗址中提升了对革命历史的回想深度,可见其家国情怀的真挚。
郑亚演的作品在描写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时,多停留在表面的描述,缺乏对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或哲学意义的挖掘。《北国边陆行(北行记)》尽管对各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较为丰富,但对这些景观和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的探讨较少触及。在描写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时,可以尝试引入更得宜的历史、文化、哲学背景,对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或者在今后的写作中,可尝试探索贴合当下时代的题材,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保护、以小切角对乡土的新旧变化进行窥探等,促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同时,可以尝试引入多种视角丰富叙事层次,使作品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感。
(本文作者系湛江市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