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白区电器商会会长、东莞市精易电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日海:
三十年电热实业路 以坚守与远见绘就乡贤创业新篇

介绍电热器产品。邓巴烽摄

2025年乔迁典礼讲话。

2025年电器商会16周年庆典讲话。

2025年端午节慰问万寿口社区困难户。

2025年带领电器商会成员考察肇庆供应商企业。

2025年带领电器商会成员考察清远陶瓷厂。

在茂名电白区一处厂房内,机器声轰鸣,一根根精密的工业电热管在工人手中灵活成型。专业设备里输入数值、文字,产品规格信息随即被激光打印在上面。仓库里,成排的木箱码放整齐,里面满载的电热产品即将从茂名启运,远赴全球,成为烧烤炉、工业机械等设备的“心脏”。这里是肖日海的工厂。作为电白区电器商会会长、东莞市精易电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从1993年投身电热行业,到2017年携生产基地返乡扎根,再到2024年执掌商会推动新发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实业方向,在反哺家乡中扛起责任担当,三十年的风雨路,写满了一代创业者的坚守与突围。
1 浪潮初起:
从东莞门市部到产销一体
“以前哪有什么选择?家乡人都做电热管,大哥在东莞打拼,我就跟着来了。”回顾入行的契机,肖日海的思绪回到了1993年。那时的电白早已浸润在家电产业氛围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电热管生意便在家乡人的“传帮带”中蔚然成风,这种乡土浸润让肖日海对电热管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而大哥在东莞电热器件行业的打拼,更让他看到了远方的可能。
初到东莞,这片“世界工厂”的热土正涌动着工业化的浪潮。肖日海跟着大哥在市场里摸爬滚打,每天背着样品跑工厂、进车间,极力将产品推销出去。但彼时的电热管市场,还被“热得快”等低端产品充斥,安全隐患频发。一次偶然机会,他们接触到了一名同乡,对方凭借着从香港带回的先进技术,已在深圳开出当时省内少有的高端电热管专卖店。“受他影响,我们也想做高端产品。”肖日海说,当时这位同乡极力邀请肖日海兄弟在东莞开店。机会稍纵即逝,两人便抓住这个邀约,立刻在东莞开设分店,成为当地首家高端电热管专卖店。“专卖店就像档口一样,到对方公司进货一些产品来售卖。”简单的门市部,成了他事业的起点。
1996年,入行三年的肖日海决定独立开设企业。“在销售一线跑了三年,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也看到了行业的潜力。”常年与客户打交道的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市场经验,为自己开企业建厂积攒了底气。
恰好此时,中国房地产起步带动工业化加速,东莞作为“世界工厂”迎来工业爆发期。肖日海的门市部主打工业机械配件类电热管,精准踩中了市场需求的爆发点。“那时的电热器件行业是蓝海,做的人少,需大于供,赶上工业化快车,不缺单。”他回忆,门市部的生意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发展到5家门店,团队越来越壮大,市场口碑也逐渐积累起来。更重要的是,门市部的经验让他深刻明白,单靠工厂供货,不会知道客户需要什么,他有门市又能供货,能直接对接需求,改进设备,提升质量。这种“产销一体”的模式,让他的产品能精准击中市场痛点,迎合客户需求,企业在东莞很快站稳了脚跟。
当提及企业的名字,肖日海也有自己野心与坚持。他将当时在东莞以质优价高闻名的一家台资企业视作追赶目标,“我们卖2元的产品,他们能卖20元。起这个名字,就是要以他们为榜样。”不过取名背后也有一段小插曲,最初定名为“精艺”,却因同意一位老乡使用该名开店后,被对方抢先注册商标而被迫更换。“无奈之下换成‘精易’。”肖日海说,“但追求精益求精的初心,从未改变。”
2 技术为王:
人才突围驱动创新迭代
“电热管这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肖日海拿起一根刚生产的工业电热管,指着管壁的纹路说,“工业用的电热管要求极高,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否则影响整个设备的运行。”在他心中,技术与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创业初期,技术瓶颈曾是最大的难题。当时国内高端电热技术匮乏,肖日海渴望掌握核心技术,他将目光投向了东莞那家台资企业。“这个企业中有不少大陆的技术人员,他们其实很希望大陆企业能发展起来。”他主动上门沟通,坦诚“大陆企业技术不足,急需人才”,并通过提高薪资等诚意之举,将多位优秀技术人员招致麾下。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标准。“技术人员的加入,让我们的产品在行业里有了竞争力。”肖日海自豪道。
技术团队的稳定,让企业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在市场上越扎越深。肖日海坚持“电热管是永无止境的,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尤其在国家倡导绿色低碳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攻关节能产品。以烧烤炉配套电热管为例,为响应“无烟烧烤”的环保要求,团队需要攻克盐、调味料等食品腐蚀的难题。“当时北京一家知名烧烤炉企业在展会上了解到我们,便开始合作。”肖日海回忆,团队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次次试验,从不锈钢材质到镍铬合金,从直丝绕制到螺旋加密,调整发热功率分布……整整两年,他们根据客户参数、测试数据不断优化工艺,最终才拿出合格产品。“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是肖日海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他的工厂能生产耐酸碱、耐防腐、耐高温、防水垢等多种类型的电热管,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厨房设备、工业清洗设备、商用冷藏、饮水设备、太阳能设备等,覆盖食品、医疗、化工等多个领域。而这背后,是设备的持续迭代。“不更新设备,你就会被淘汰,必须实现机械化生产。”他指着车间里的新设备说:“像我前段时间才新购进了几台设备回来。要么你不做这个行业,要么你就得一直投下去。”近十年,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成本用于设备更新,从半自动生产线到全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精度不断提升。“我们这行,只要你质量好,哪里都可以卖得了。”凭借过硬的技术与品质,企业的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工厂、酒店等场所,更让产品远销美洲、东南亚,外贸订单占比达50%,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电热”品牌。
3 返乡深耕:
东莞与电白的双向奔赴
2017年,在东莞小有口碑的肖日海,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决定,他将工厂从东莞搬回了电白。“当时东莞工厂要扩产,厂址大货车进出不便,用地成本也越来越高。正好家乡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就干脆把工厂开回电白。”他说,如今企业形成东莞谈业务,电白搞生产的模式,两家门店留在东莞聚焦前沿,把握客户需求;生产基地则扎根电白,带动家乡就业。为紧跟前沿,他经常带队参加各类行业展会,积极拓展商机。
实际上,肖日海的返乡之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电白作为家乡,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与乡情纽带,“从电白到东莞,不少老乡跟着我外出发展,到现在起码有100多人加入电热行业。”同乡对家乡有感情,能回流,但人才短缺问题仍待解决。“公司最缺的就是人才,以前缺,现在更缺,尤其在电白。”肖日海坦言,前段时间他约一位擅长技术管理的生产经理洽谈,对方得知工厂在电白,因离家300多公里而最终放弃。“我也曾请过其他市县的厂长,可对方水土不服。”
作为电白区电器商会会长,肖日海将解决人才问题视为己任。“开会时总跟会员沟通如何对接人才,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目前,商会已在规划通过增加工资福利吸引人才,或与对口技术学校合作招人、培训,“希望未来人才储备能更成熟”。除了人才,他也希望政府在用地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从优惠政策到流程审批等多方面帮助企业,让返乡企业轻装上阵。
4 商会掌舵:
抱团聚力筑梦产业高地
2024年2月,肖日海当选新一任电白区电器商会会长,接过沉甸甸的担子,他迅速投身商会建设与行业发展。“我这一届会长是比较辛苦,想的事也特别多。”肖日海坦言。当时的商会,正面临会员数量少、资金短缺、企业入驻意愿低等困境,上任后他与商会班子成员多次开会,逐一破解难题。针对企业不愿入驻的问题,他们主动上门沟通,承诺提供资源对接、原材料质量提升、业务拓展等支持;面对资金短缺,采取会费制增加收入;凭借自己十余年的参展经验,借助现有资源,组织多家会员企业参展中国国际家电博览会和第136届广交会,企业展示的产品获得同行认可;组织参加茂名电白区小家电国际采购对接暨招商推介会,众多电白区代表性企业通过产业推介、企业路演及商贸洽谈等形式,与来自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国的国际采购商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多管齐下,提升会员发展信心。
不仅如此,他还倡导“走出去学进来”,带着几十名会员赴廉江、清远、江门等地与同行交流,学习管理经验;邀请法院开展电器类知识产权普法培训;组织会员赴肇庆、清远考察电热器材供应商……“有交流才有进步,我们还会组织大家去江苏考察学习,他们在这方面属于领先。”肖日海展望道。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商会逐渐焕发生机,当前商会会员数更是增至122家。
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如同隔壁廉江打造了‘中国小家电之乡’,我也希望电白能成为‘中国电热器件之乡’。”肖日海说,目前电白电热企业分散,缺乏工业园,“每家做得不够规范,质量就很难提升,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他憧憬着未来能实现抱团发展,统一标准,改变生产环境。“环境好了,就能增加合作机会、扩大产能、解决更多就业,就拿小良镇来说,就能增加到2万用工人数,带动经济发展。”
5 初心不改:
公益底色映照坚守之志
“企业的价值,不仅在赚钱,还在传递正能量。”这是肖日海践行多年的准则。从东莞创业起,他就参与公益,作为东莞电白商会会员捐资建设会所,方便乡贤交流。回到电白,他的公益脚步更坚定。
多年来,他持续捐资给家乡小学完善教学设施、装修办公室;上任会长后,每年商会都制定计划走访学校、慰问困难户;带领商会公益小组联合区工商联、街道办,开展“粽香传情·商爱同行”活动,为五保户、困难家庭送去温暖。“你有了吃,就要想着别人。”他的公益理念简单直接,捐款多用于本村和社区的道路修缮、硬底化等民生工程。
谈及未来,肖日海强调:“未来强化管理的规范化,做系统性的管理”。对企业,一方面抓好人才管理,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另一方面继续拓展海外市场,“目前企业50%的业务订单属于外贸,还要通过阿里巴巴网站、广交会等平台吸纳更多外单”。对行业,他坚信电商与海外市场是必由之路,“电商是趋势,再难也要走,不走就没市场。”
回望三十年创业路,肖日海感慨:“不算大风大浪,平平淡淡,跟着时代潮流走。”即使面对电商冲击这一最大挑战,他仍选择顺流而上,主动适应变化。“历史不可能走回头,”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初心与责任,继续在电热器件的赛道上深耕,为家乡、为行业贡献更多力量。”
从东莞的一间小小门市部到电白的现代化工厂,从青涩的创业者到热心行业的带头人,肖日海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追梦者的脚步,永远向着时代与家乡的方向,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