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多举措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人在大棚内撒施有机肥。通讯员供图

  茂名晚报讯 记者陈美 任通讯员文治平 黄柯 随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广东省重要农业产区,信宜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减化肥、减农药、推进秸秆还田等系列措施,有效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近日,在镇隆镇德乔村的信宜市源正田种养专业合作社大棚内,十多名工人正为土壤撒施有机肥,备战苦瓜种植。该合作社积极响应号召,减少化肥使用,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既改善了化肥过量导致的氮、磷等养分流失问题,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近年来,信宜市农业部门通过土壤检测,为农户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避免过量施肥。2024年,该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86.7万亩次。2022至2025年,信宜市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累计施用堆沤粪肥8.776万吨,实施有机肥还田面积35.421万亩次,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面积5.1万亩,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化肥使用量。
  农药残留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信宜市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高效低毒农药替代等措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2024年,该市在大成镇建立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同时,采用无人机、静电喷雾器等精准施药设备,减少农药漂移与过量使用。2024年,信宜市实施省级水稻病虫害防控项目,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2.6万亩、绿色飞防示范面积1万亩,总体防治效果超85%,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2025年,该市实施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开展水稻统防统治服务0.5万亩。
  秸秆随意焚烧或丢弃易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土壤结构。信宜市通过秸秆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2023年、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该市扶持18家秸秆还田沃土农机服务专业队伍,秸秆还田实施面积达4.92万亩。此外,信宜市积极推行农膜回收,减少农膜残留,2024年农膜回收27.6吨,回收率90.5%。
  信宜市农业部门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努力实现“产量提升、污染减少、生态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