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牧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振

脱下军装换农装,他让黑鹅变“金鹅”


(扫码看专访视频)

  驱车驶入电白区旦场镇楼阁堂村,此起彼伏的“嘎嘎”声率先钻进耳朵。循声望去,多个鹅棚顺着山坡而建,一只只黑棕鹅伸长脖子,争相啄食、饮水,扑腾的翅膀扬起阵阵乡土气息。鹅群之中,有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汉子,正仔细巡查鹅的生长状况。他便是村民口中的“鹅司令”——茂名市牧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振。
  12年来,杨华振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热血军人转变为养鹅能手,从创业先锋成长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领路人,不仅让黑棕鹅唱响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歌”,而且带动着众多养殖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荣获的“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退役军人”“创业之星”等诸多荣誉称号,正是对这份坚守与奉献的最好诠释。
热血军人返乡养鹅启新程
  杨华振,出生于楼阁堂村。2000年,他满腔热血地背着行囊走进军营。在部队5年的时光里,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副班长、班长,直至代理排长,曾先后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党员等荣誉。2005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这段宝贵的军旅经历,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2005年退役后,杨华振先在深圳打散工,之后在四川成都跟随战友做海鲜干货批发生意。刚开始时,他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帮忙,对于工资没有过高要求,只求一日三餐稳定,生活上虽有点拮据,但收获满满和积累了不少人脉。2009年,他成家立室,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开始单干并改行做起冻品生意,主要销售鸡、鸭、鹅、鱼、虾等。他说:“做生意就像做人一样,最重要就是信誉。”因其产品品质过硬、为人诚实守信,几年时间里便做得有声有色。
  随着生意的兴旺,杨华振把父母也接到了成都一起生活。但因父母不能适应当地饮食、生活习惯,孝顺的他又决定举家回电白,更好地照顾父母。此时的他,也敏锐察觉到鹅销量大,如果能从源头做起,一定有发展空间。
  2013年,杨华振回到了家乡电白。当时的楼阁堂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种植荔枝和龙眼,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中局面让他彻夜难眠,也让他“庆幸”回来对了——自己是党员、退役军人,不能看村民过着没盼头的日子。带着改变这种局面的念头,他经过两个月的市场调查,在番禺等地的养殖场蹲点学习后,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养鹅产业。他坚信道:“楼阁堂村的水土适合养鹅,本地又缺乏大型规模的养殖产业,养鹅值得一试。”
带动7镇150多个村民养鹅致富
  回到电白后,杨华振在村旁的一个池塘边搭起简易鹅棚,并购买了500只鹅苗,开始养殖肉鹅,正式开启扎根家乡发展养殖之路。他回忆:“那时候村里的人认为鹅是发物、带毒性,不吃也少养。要让大家放心,得自己先开始养鹅,行动是最好的解释和证明。”
  养殖过程中,杨华振遇到最大的难题是缺乏技术和经验。为了照料好每一只鹅,他凭借在部队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耐其烦地向省内外养殖户和高校畜牧专业专家求教,还购买了几十本相关书籍,不断钻研养殖技术。“有时在鹅棚里一蹲就是一天,不吃点苦是做不成的。”靠着迎难而上的劲头,他逐渐找到了门道:水温25℃最适宜、每日喂食3次、每次间隔6小时……此外,为了保证出栏的鹅绿色健康,他坚持给鹅喂稻谷、饮山泉水。
  90天后,第一批鹅顺利上市出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杨华振的信心,他的干劲愈发十足。“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开始发动养殖户加入养鹅行列,却碰了不少钉子——有人怕赔本,有人嫌麻烦。起初,他只发动到了10个养鸡(鸭)户,其中6个养殖户是免费提供鹅苗的。他坦言:“只要养殖户愿意养,鹅活下来就能赚钱。”后来,他和这10个养鹅户又养了六、七批鹅,收入不断提高,逐渐有村民主动找上门说要养鹅。
  想养鹅的人越来越多,杨华振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在时任村支书的帮助下,2014年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顺利成立。借助“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他开始带动周边村民养殖肉鹅。看到村民依然心存顾虑,杨华振便承诺:“鹅苗的钱我先垫支,饲料也赊给你们,还借给你们每户5000元打造育苗室,同时开展技术指导,再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吃下“定心丸”的村民陆续参与进来。
  几年间,鹅从几百只、几千只、几万只到几十万只,鹅场也从简易棚扩大为拥有多座鹅棚的养殖基地,杨华振的事业越做越大。截至目前,他共带动周边7镇150多个村民参与养殖。社员还可通过资金、土地入股或提供劳务等方式获得分红或报酬,年收入不断增加。
持续学习新技术助推鹅产业发展
  带动养殖户的致富路上,杨华振依然不断学习养殖新技术。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带领社员赶到佛山、清远和阳江等地,对当地的养鹅场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和考察,规范鹅场的标准建设。参观后一个多月,全社15个标准鹅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从2016年开始至2017年,合作社共出栏中鹅40多万只,年产值达4100万元,平均每户养殖户纯收入高达10万元。2024年出栏量达70万只,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这份“曲项向天歌”的事业属于杨华振,更属于楼阁堂村的家家户户。
  此外,杨华振还与佛山大学合作交流,教会社员辨别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将合作社定为该学校产学研基地。该学校每年到合作社开展多次技术培训,社员的养鹅技术越来越成熟,杨华振也逐渐成长为“养鹅土专家”。现在的他,远远看一眼鹅棚就能知道哪只鹅饿了、哪只鹅病了。“鹅也会得感冒,感冒的鹅翅膀会下垂,还不爱动。”“鹅不同季节进食量也不同,冬天的进食量比夏天的大”……在检查黑棕鹅棚时,他不断地介绍。记者看到,鹅棚依山坡而建,棚下是缓缓流过的鱼塘水,两旁种植着不同果树,一派田园好风光。棚里,一仓仓的鹅一会悠然漫步,一会低头饮水,一会又仰脖高歌,充满生机,显然可见被杨华振和社员照料得很到位。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杨华振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粤丰盈种养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同时成立种养业协会,使其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保障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和服务实现共享。由于该合作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得到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脱贫攻坚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以及荣获“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致力打造“电白生态鹅小镇”
  为了拓宽养鹅产业的销路,杨华振于2016年建立了茂名市牧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现代化管理,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农户386户实现脱贫致富。公司通过ISO9002体系认证,注册“粤丰盈”商标,实行良种鹅苗发放、饲养、防疫,集中收购、屠宰、销售一体化服务的运行方式。
  2022年,杨华振再次大胆创新,成立粤丰盈鹅庄,并将“养殖-沼肥-种植-加工-销售”融会贯通,与合作社形成持续可循环的生态发展模式。他着力打造一个以鹅产业为支柱,集家禽养殖、屠宰加工、生态农场、采摘观光、特色餐饮、淡水渔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全方位生态农业产业园。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下半年准备立项建设‘黑棕鹅产业基地’,大概20亩地,到时候将把基地和合作社、公司、鹅庄串联起来,推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楼阁堂村朝着打造‘电白生态鹅小镇’的目标前进,从而助力‘百千万工程’。”说到未来规划,杨华振眼里闪着光。从军营到乡土,从“鹅司令”到致富带头人,他用实干兑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就像那些昂首挺胸的黑棕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得扎实而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