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东金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远钦:
老兵守田三十载 军魂种得稻浪翻“金”
张远钦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张远钦(前排左二)考察五常稻米基地。
慰问老兵。
有这样一个群体:穿上军装,他们守家卫国,将青春热血献给国防;脱下军装,他们本色依旧,在人生的“第二战场”奋勇拼搏。这便是退役不褪色、军魂永在心的退役军人。广东金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远钦,正是其中一员——昔日在军营淬炼的退伍老兵,如今执掌着年产量超12万吨的“金色稻浪”,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国家的粮仓安全。三十载光阴,他在粤西大地上,以“稻田守望者”的姿态,将“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化作现实。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追梦者》走进张远钦的世界,聆听这位老兵如何在稻海耕耘中,让军人本色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军营磨砺
锻造钢铁意志的人生抉择
1990年3月,春寒料峭,张远钦在全校老师和同学的欢送下,踏上了军旅征程。“这选择影响一生,也值得一生回忆。”三十多年后,他话语中仍充满军人的自豪。
向往军营,成为军人,是无数中华男儿的梦想,张远钦也不例外。童年起就听家中参战的长辈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加之受影视作品里军人的英勇形象感染,让他从小就在心中埋下参军的种子。高中时看到征兵公告,他和几位同学毅然报名,最终只有他一人成功入伍。“很激动,也很孤单,但更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张远钦暗下决心。
军营的磨砺,远比张远钦想象的更严酷。天还没破晓就开始高强度训练,上午的疲惫还未消散,下午的操练又接踵而至。到如今,他仍清晰记得那时汗水一次次浸透军装,在衣背凝结成的一道道白色盐碱线。身材单薄、年纪偏小的他,体能上不占优势,只能靠意志咬牙支撑。白天的极限训练后,凌晨的岗哨同样考验着神经。日复一日的磨砺中,军营赋予的“不服输”精神支撑着他挺了过来。这股韧劲不仅让他完成所有严苛训练,更令其在新兵连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副班长。“部队锻造的是思想、意志和筋骨。”回首往昔,张远钦坦言这段艰苦岁月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与吃苦耐劳的品格,成为日后创业最坚不可摧的根基。这份军人底色,即使脱下军装也未曾褪色,至今他仍保持日常运动,2024年还参加了茂名马拉松赛事。
1993年底,四载军旅弹指而过,张远钦退伍回到家乡茂名。这短暂的岁月,却为他的人生刻下最深的烙印。日后创业路上的每一步,从初期的吃苦耐劳、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到建厂时的严谨务实,乃至成功后回馈社会的担当,都深深烙印着部队生涯的痕迹。
粮仓寻路
续写军人本色的二次冲锋
“如果没有部队的磨炼,我可能真挺不下来,返乡起步太难了。”回想创业之初,张远钦感慨万千。1994年,退伍归来的张远钦面对未来有些迷茫。仅高中学历,找份好工作谈何容易?站住家乡公馆镇十万七村望去,不远处,茂名火车西站货台车水马龙,运粮车穿梭不息,来自五湖四海的粮食在此集散。“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眼前的繁忙景象让他心头一动,直觉粮食行业大有可为。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没经验、缺资金,连大批进货的本钱都凑不齐。但四年军营磨出的韧劲没让他退缩,他索性钻进一家批发公司,从最苦的搬运工做起。期间,他主动观察企业经营之道,摸清市场行情,默默记下进货渠道、客户价格等关键信息。攒下微薄本钱后,他便开始小步试跑。为控制成本,他先从本地摊位小量批发粮食转卖。眼看价格难敌同行,他另辟蹊径,别人等客上门自提,他却选择送货到家。“做好服务,保证质量,生意才能长久!”他开着小货车穿街走巷,哪怕到深夜十点,饿着肚子也要把米送到客户手上;热恋时,女友也常陪着他一起奔波在路上。极度疲惫时,他也有过动摇,但转念一想:“部队的苦都走过了,这点累算什么!”正是这份韧劲和真诚,口碑渐渐传开,业务也从本地逐步扩展到外省货源,一做就是五年。
五年批发生涯中,他发现外购的大米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口碑。2000年,他果断迈出关键一步——建厂,创立“金信米业”。“‘金’是金字招牌,‘信’是信义为先,做人做事都得透亮。”品牌名里,蕴含着他“干净做人,诚信做事”的准则。
拥有生产线后,他直接采购茂名周边稻谷,经脱粒、清理、碾米等完整工序打造自有品牌,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但张远钦并未止步,逐渐地,他发现收购的稻谷品质仍不稳定,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源头把控才是根本!”军人的严谨驱使他再次向前,建立起自有种植基地,从源头上确保大米品质。
品质深耕
夯实大国粮仓的匠心坚守
这位从军营走出的老兵,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粮食安全信念刻在心上。在他看来,企业的稳健发展,正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的实在行动。这份信念,成为他深耕农业的不竭动力。
在夯实种植基地后,张远钦便着力提升大米竞争力。当健康饮食成为消费新风向,张远钦敏锐捕捉到“从吃饱到吃好”的市场信号。2007年,他主动对接广东省农科院,引种优质品种水稻,采用“租赁集体土地+订单农业”方式,在公馆、化州等地自种,同时联合村委与种粮大户订单合作,统一提供良种、按企业标准种植与收购。“自种和订单成本更高,但质量可控!口感就是优势。”他明白,稳住品质才能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加工线、精密检测设备及色选机高效运转,精准分级筛选、加工打包。这也是张远钦的“品质法宝”。凭借过硬品质与灵活服务,如按需提升去除碎米、精细色选等工艺,企业赢得了粤西众多学校、政府机构、经销商等客户的长期信赖。“客户认可‘金信’品牌,吃得放心!”这份信任,关乎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
长期与大米“打交道”,张远钦知晓种粮辛苦,收益不如经济作物,挫伤农民积极性,甚至导致土地撂荒。为此,他采取订单加价激励的方式,合作农户按要求种植指定品种,每斤收购价可比市场高出一到两毛。“收益有保障,农户才愿用心种。”同时,联合农科院专家下乡指导科学种植、优选品种、轮作保地,有效防止撂荒并推动复耕。针对农户储粮、卖粮、烘干等难题,他建立专业化产后服务体系,以低于成本价提供代清理、代加工等“五代”服务。经专业处理,稻谷品质提升,每吨可提高300元,显著提升了农民收益。“这既拓展了优质粮源,解决了农户实际困难,也履行了储粮应急保障的社会责任。”张远钦道。
张远钦同样重视科研对现代农业的驱动作用。2010年前后,他便投入重金,与华南农大、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率先建立绿色、无公害水稻基地,选育优质水稻,严格按照严苛标准生产高端米品,产品获评“广东省名牌产品”。科研赋能下,金信更成为国家水稻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基地,十多年来创新选育种植象牙粘、美香粘米等优质品种水稻,提升原粮品质。
如今,企业42万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遍布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黑龙江等黄金产区,企业也壮大为集科研、种植、加工、购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龙头,跻身“广东省大米加工10强”,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等称号。
“粮食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家战略物资。国际形势严峻,我们必须守住产能、稳住品质。”张远钦时刻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以企业之力践行守护。
党旗引路
反哺家乡共富的先锋行动
“部队锻炼了我,是家乡养育了我。”创业成功后,张远钦心中惦念着反哺家乡。他率领团队,听党话、跟党走,将对乡土的热爱与军人的担当,灌注于家乡建设。
反哺家乡的路上,党建引领是他高举的鲜明旗帜。他深谙其力,公司2003年成立党支部,十余名党员始终是攻坚克难的先锋。“党员就得先上!”无论是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市场波动的惊涛骇浪,还是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党员身影总是冲锋在前。他本人多次获评市、区、街道优秀共产党员,更培养一批党员走向村党支部书记、商会领导等岗位,在家乡建设中发挥“头雁”效应。同时,他创新采用“党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党组织成了联结农户的纽带。党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聊家常、讲政策、授技术,通过优质种子发放、订单保障,带动家乡村民致富,并辐射到其他种植基地所在省份2.6万户约15万人致富,其中帮助256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今年五月,茂名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张远钦的家乡十万七村同步获评“全国文明村”。荣誉背后,就有他的倾力付出。乘着乡村振兴和生态理念践行东风,作为乡贤,该公司捐资并带动乡贤筹集4500万元投入家乡建设。从茂名“精彩100里”示范带到道路、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党建广场,十万七村蝶变为乡村旅游网红村。这仅是他回馈家乡的缩影之一。近二十载,他以个人、公司及商会力量,为公益、救灾累计捐资捐物超2000万元,救助困难人员300余人次。“谁都想家乡更好,有能力就该回馈。”他如是说。
不仅如此,担任茂南区新华商会会长期间,他更以担当凝聚力量。规范行业管理、搭建资源平台,依托茂名火车西站货台,打造以稻米为核心的粮食全产业链,辐射粤西乃至全省,有效填补全市粮食产业链空白。他还带领会员开展“百会帮百镇”,动员会员企业投入6800万元,将西站粮食市场周边旧厂房、煤场扩容升级,大幅提升仓储能力,改善经营环境。“硬件强了,生意才能火,家乡才有生气!”他的肺腑之言赢得了广泛支持。
拥军铸魂
永葆本色的时代使命
尽管离开军营已三十载,张远钦对部队与战友的情谊从未褪色。“部队教会我感恩与担当,终生难忘。战友有难,我不能袖手旁观。”自2000年代起,每年建军节、春节前夕,张远钦总会去探望茂南区的抗美援朝老兵、越战老兵及困难退伍军人,送上米、油等生活必需品。“既然做开了,每年都要去,心里才踏实。”几年前,一位老兵的妻子突患癌症,他立刻解囊相助,并发动员工、战友捐款,筹集数万元善款解了燃眉之急。
军旅情深,更化为拥军护防的坚定担当,主动作为。公司早与茂南区人武部建立军民共建关系,不仅每逢重大节日慰问部队,更制定规范共建制度,开展运动比赛、军备知识讲座、国防教育报告会等活动,为茂名市推进双拥工作、成功创建双拥模范城树立标杆。同时,他还积极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招聘时向退役军人倾斜,公司先后吸纳五六十名退役军人再就业。“他们忠诚度高、执行力强、有担当!”张远钦的认可,让这些老兵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续写荣光。
从部队中来,更要回到部队中去,企业被定为“省级粮食应急保障重点联系企业”“广东省军粮供应定点加工企业”等,成为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保障力量。2010年信宜洪灾,他紧急调运1680吨大米驰援灾区;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地区粮食供给告急,他挺身而出,成立防控小组全力保障商超供应,稳价保供,并响应号召捐赠优质大米支援湖北抗疫。其公司与个人分获“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茂名市“敢担当勇作为”先进个人称号。
担当者,终被时代铭记,张远钦接连荣膺“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对此,张远钦视之为鞭策:“感谢部队的培养,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当兵时扛枪保家卫国,如今在地方,做好拥军工作、强大国防力量,就是保人民平安。拥军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朴实的话语透露着一位民营企业家炽热的爱国拥军情怀。
褪下的是军装,扛起的是粮仓。张远钦用三十载光阴,在粤西大地上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浇灌成沉甸甸的稻穗。从退伍军人到米业先锋,以军人本色书写创业篇章,以米为媒守护民生之本,以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他的故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新时代退役军人扎根沃土、回报社会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