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信宜市信懿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凯玲

以餐饮为本跨界闯新路 巧创“信李有礼”IP筑新梦


  信宜市女企业家协会被授予“茂名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丁凯玲参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

  丁凯玲积极推广信宜伴手礼。

  丁凯玲作协会工作报告。

  丁凯玲参与公益活动。

  1993年的凌晨三点,当信宜小城还沉浸在墨色中,50平方米的早餐店已腾起热气。丁凯玲的双手在面团与沸水间翻飞,揉制捞粉、包捏云吞,氤氲雾气中,她望着窗外的星光,盘算着当日的生计。这是丁凯玲创业之路的起点,她靠着这家小店贴补一家老小,用双手在热气蒸腾中撑起了生活的重量。
  三十载光阴流转,当丁凯玲站在“信李子铺”的门前,看着满载三华李深加工产品装车启程,心中满是感慨。从当初的早餐店主,到如今的信宜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信宜市信懿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凯玲已成为信宜商界的杰出代表。多年来,她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商业版图,同时肩负起社会责任,带领众多女性创业者共同成长。她的创业故事恰似一颗三华李,既有起步时的酸涩艰辛,也有收获成功时的甜蜜回甘,最终沉淀成一段充满温度与力量的追梦历程。

初心扎根乡土间晨炊创业撑小家
  丁凯玲出生在信宜池洞镇,家中三个孩子里,她排行老二。母亲全心照料子女,将精力放在家庭;父亲勤恳工作,用担当为家人撑起一片天。在这样的家庭里,她从小就感受着爱和温暖。父母常教导她“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心怀善意”,这句朴素家训深深刻在心底。而池洞扶参村的历史底蕴也悄悄滋养着她,儿时听革命先辈在艰难中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故事,更在她心里埋下了坚韧拼搏的种子。正如她所说:“家乡的山水、淳朴民风,还有父母的教诲,共同筑牢了人生的根基。”
  丁凯玲从小听话懂事,读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在她高中毕业后,哥哥正在读大学。在那个年代,供养一个大学生并非易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没有选择继续求学。“当时深圳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我也抱着见见世面、赚钱帮补家庭的想法,踏上了去深圳的路。”她在外打拼数月,因心里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信宜成家。
  为兼顾家庭,1993年,丁凯玲租下一间约50平方米的店面,开启早餐店创业。每天凌晨3点,当城市还在梦乡,她已赶往市场挑选新鲜食材,再带回店里准备。揉面、擀皮、包云吞,熬制浓香粥底,制作地道的信宜捞粉……小小的厨房蒸汽氤氲,她娴熟操持着各种厨具,动作行云流水。“我一个人里外忙活,从清晨的早餐备料到出餐,蒸汽熏得脸上总挂着水珠,手上也常沾着面疙瘩。”丁凯玲回忆,忙完早餐档后,下午又马不停蹄煲起糖水售卖,往往要忙到晚上七点多才能歇口气。这段连轴转的日子里,她的厨艺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愈发扎实,尤其是云吞做得格外地道。她对品质要求严格,每碗粥、每份捞粉都要达到自己的标准再端给客人。凭着这份认真,小店赢得不少回头客,生意好时日均营业额可达数百元,更好地贴补家用,撑起家人的生活。

餐饮拓荒破困局多元布局筑根基
  早餐店的经营逐渐稳定后,丁凯玲并未满足于此。“我当时想多尝试不同的领域,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发展机会。”1995年,她尝试跨界经营,先后涉足水族馆和卡拉OK行业。凭着新颖的经营模式,这些场所成了当地年轻人聚会娱乐的热门去处,她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婚姻变故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离异后的她,不仅要独自抚养子女,照顾年迈的家公家婆,还要背负上前夫留下的债务。
  “我当时跟自己说,我不能倒,全家人都靠着我。”生活的重压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为了撑起这个家,她日思夜想寻找出路。基于早餐店经营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市场的敏锐触角,她洞察到餐饮业的商机,便向朋友借来5000元创办邮电宾馆,向规模化的餐饮业态进军。
  对丁凯玲来说,这是一个全新挑战。她从零开始组建团队,招聘厨师、服务员,亲自负责采购、财务、管理等环节。每天早上7点,她送孩子上学后,便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营业时,又全程监督菜品出品,确保每一道菜都精益求精。“我对每个环节都要把关,必须做到最好。”正是这种执着精神,让邮电宾馆很快赢得了口碑。
  由于宾馆提供午晚餐、夜宵及卡拉OK服务,丁凯玲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些人觉得我坚持不了多久,我偏要做出个样子。”凭着这股韧劲,2004年,她用赚得的第一桶金购置地皮,开设了二丁木餐馆,开始了双店连轴转、通宵达旦的生活。“那段时间,嗓子熬到哑得说不出话,现在想起来,也会心疼自己。”回忆起那段日子,丁凯玲笑了笑,眼底藏着对过往的感慨。当被问及支撑自己一路走下去的动力时,她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就想着赶紧把债还了,把一家老小照顾好,别的没想太多。”朴实话语背后,是如山责任。
  2013年,丁凯玲转战东镇仁家酒楼。她坚守“做好信宜美食”的初心,坚持选用本地新鲜食材,并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菜品。其中,招牌菜“传统江南百花鸡”融合信宜怀乡鸡与百香果,经反复调试,以鸡肉鲜嫩、果香浓郁、层次分明的独特风味,在信宜高凉菜粤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们技术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的粤菜文化的认可。”她如是说。
  这些年,丁凯玲经营的酒楼逐步成为信宜餐饮标杆。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卓越的团队管理功不可没。她常念叨说,“我没有高深理论,就是真心对待每个人,让成员感受家的温暖。”奉行“把员工当家人”的理念极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推动她的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事业稳步推进,丁凯玲的商业版图不断拓展。她成立信懿贸易公司,拿下中粮产品的代理权;开展家政及厨师培训业务;还创新推出厨师上门服务模式……谈及持续跨界的原因,她坦言:“新领域能提升思维模式,人总要不断突破自我。”

深研李子创品牌巧创信宜伴手礼
  2021年,一次关于家乡特产的思考,让丁凯玲的跨界之路有了新方向。近年来,信宜李子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金果子”,她敏锐捕捉到其中的产业潜力。一次云南之旅中,看到游客争相购买鲜花饼的场景,她灵光一闪:“信宜李子品质好,但鲜果供应期短,能不能像鲜花饼一样做成特色伴手礼?”深入了解后,她发现每年都有部分小果存在滞销难题,于是决定从深加工切入,既解决资源浪费,又能助农增收。
  带着这份初心,丁凯玲立刻行动起来,带着团队走访钱排、茶山等多个种植基地,了解鲜果产销情况,记录果品规格、产能周期,委托高校检测果肉成分。“李子果酸独特,适合做健康食品。”当看到果肉检测报告时,她更笃定了方向。
  但将李子加工作为伴手礼,并非易事。丁凯玲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潜心筹谋三年。这期间,她探索“企业包销+合作社统管”模式,实现保底包销、科技赋能、透明溯源;在农技专家指导下优选果种,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攻克保鲜等技术难题,将保质期从2个月延至6个月,突破鲜果销售半径限制。如今,年加工鲜果8000吨,带动30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技术突破后,产品线日益丰富。丁凯玲创办以李子为核心的品牌“信李子铺”,推出三华李饼、挂面、蜜饯等系列产品,创新诠释家乡风味。为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她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创新联动坚果、香水柠檬、百香果、小麦等产业研发新糕点与饮品;将信宜竹编融入环保包装,让礼盒兼具三华李故事、信宜非遗元素与乡土文化,打造“信宜有李”“信李有礼”等精美手信,推动产品向规模化、零食化、手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使得产业链延伸,激活乡村经济。
  不仅如此,丁凯玲着力打造“信李有礼”IP,既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品牌辨识度。“‘信’代表信宜,‘李’是我们的核心产品,‘有礼’则体现了我们以礼待客、以诚待人的经营理念。这个IP不仅提升了品牌价值,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信宜的文化。”她自豪地说。如今,李子深加工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销量稳步增长,成为游客喜爱的信宜伴手礼。“让李子走出家乡、被更多人记住,这是我做深加工的初衷。”丁凯玲用市场思维唤醒乡土价值,以文化赋能让特产承载乡愁。她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接下来,我们计划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创办更多‘信李子铺’,拓宽销售渠道;持续创新产品,推出更高端、精致的礼包式产品;积极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关于李子深加工产业的蓝图,她的语气里满是务实的期待。

用心赋能﹃她成长﹄公益同行显担当
  如今,经过多年打拼,丁凯玲从早餐店主到多元化企业掌舵人,身份在不断转变,那份藏在心底的责任感也愈发炽热。“一路走来,我太懂创业的孤独与艰难。”正是这些亲身经历,让她在担任信宜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后,下定决心要为女性创业者打造好互助平台,建设一个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娘家”,照亮同行者的路。
  丁凯玲牵头建起系统化的成长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覆盖“硬本领”与“软实力”,“姐妹下午茶”“企业走访”拉近距离,“引进来授课、走出去考察”打开视野,更建起会员资源库让供需精准对接,让协会成为女企业家们的“加油站”与“暖心港”。
  在协会举办的“资源对接沙龙”中,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令丁凯玲记忆犹新。一位拥有优质农产品的会员与擅长电商运营的会员强强联手,一方提供优质产品,一方发挥营销专长。通过重新定位品牌形象、优化产品包装、制定精准的线上推广策略,短短一年时间,该农产品企业实现了线上销售额翻番,更在区域内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看到她们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正是我期待的‘1+1>2’的协同效应。”丁凯玲欣慰地表示。
  而“信李有礼”IP的打造,更是丁凯玲为女性创业铺就的“快车道”。“它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产品平台,也是姐妹们的协作平台。”她解释道,这个以三华李为核心的品牌,向会员免费开放授权,设计团队升级包装,电商团队手把手教直播带货;规定每笔“信李有礼”产品销售额的1%注入“女企成长基金”,用于培训留守妇女技能……目前,协会正以IP为线索,串联女性创业的民宿、非遗工坊、生态果园,打造“信宜她经济体验路线”;并计划联合会员推出融合三华李果脯、竹编等产品的“李好”系列礼盒。
  在助力女性创业者成长的同时,丁凯玲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她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困难母亲、支持乡村教育、救灾济困等各类公益活动,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企业家的担当。“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回馈社会。”丁凯玲说,“正如父母教导‘做人要脚踏实地,心怀善意’,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谈及未来,丁凯玲的规划清晰坚定:“我将继续扎根信宜这片沃土,带领企业稳健发展,与协会姐妹凝聚更强‘她力量’,创造更大经济价值,勇担社会责任,助力信宜高质量发展。”在她看来,这条酸甜交织的创业路,从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同行,沿途结出的丰硕果实,终将惠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