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广东海龙阁饼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国荣:

三十年专注与担当 让“茂名味道”飘香全国


海龙阁饼业荣获2025广东3.15“打假共建单位”称号。

戴国荣先生出席2024广东3.15晚会并接受媒体采访。

戴国荣先生参与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公益种植活动。

  戴国荣先生与企业代言人郑达(右)合影。

海龙阁月饼生产车间。

海龙阁月饼生产线。

海龙阁菜式——隔水蒸鸡。

海龙阁菜式——山姜头焗乳鸽。

海龙阁菜式——牛杂水。

海龙阁饼业连续六年冠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传承推广茂名荔枝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工地,夏日的阳光如淬火钢针般扎人。一个身材瘦小的茂名化州少年,正吃力地扛着沉重的木材,结果却得到包工头的训斥。少年放下木头,默默转身,因营养不良而发育不好的身体,即使努力也仍不能让工头满意。他叫戴国荣,那年不足二十岁,刚被生活的第一道门槛绊倒。
  那时的少年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困窘的开局,竟是人生商业版图的起点。数十年后,他掌舵的海龙阁不仅成为茂名餐饮龙头、粤西高凉菜系的金字招牌,擦亮茂名月饼品牌,让茂名味道香飘全国,个人还身兼茂名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化州市石湾商会首席会长,成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肩负企业重担时还回乡当起村支书。这位商海中破浪前行、始终心系故土的追梦者,从工地小工到商界领航者再到村干部,其不凡轨迹背后,是一位企业家对“良心”与“责任”的执着坚守。
商海腾龙:
  从蛇馆小老板到餐饮龙头的发展路
  被工地“拒之门外”后,戴国荣的路拐向了另一个方向。他开始帮一名香港老板收购高端食材,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诚信赢得了对方信任,甚至还获得了部分股份,从打工仔摇身成为小老板。然而商海无常,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吃蛇热”兴起时,戴国荣在海南收购的一批蛇肉却因出口渠道突变无法运出。面对堆积如山的货品与破产边缘,他灵光一闪:“家乡人也吃蛇,何不在老家开餐馆?”
  于是,1989年,在化州河东桥头,一家“蛇餐馆”应运而生。这间不起眼的小店一炮而红,成为戴国荣创业征途的真正起点。四年后,小店搬到新址,换上了“海龙阁酒楼”的招牌,并转型成粤菜馆。“‘海’象征着博大胸怀,也与海鲜业务吻合;‘龙’既代表着蛇馆起家的根,也喻‘龙的传人’;‘阁’则因当时店面不大,想透着点雅致。”戴国荣解释。改名的背后,更是他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以前是为了活下去找工作,做餐饮后,才真正觉得有了方向,要当成事业来拼。”凭借“白切鸡”“牛杂水”“烧鸡”等地道风味,餐馆迅速成为当地商务宴请的首选。
  在化州站稳脚跟后,戴国荣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他前往广州经营高端食材“燕鲍翅”,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南非。然而,一次被拖欠巨额货款的意外,将他推向了雪域高原。1998年,来到拉萨催款的戴国荣敏锐发现当地高端餐饮市场空白。凭借一手货源和餐饮经验,他果断投资,在当地创办“广东广海大酒店”,经营餐饮和住宿,大受欢迎。在西藏的近十年里,戴国荣还涉足工程承包。然而创业之路风险常在,复杂环境最终让他做出抉择——2005年,他毅然返回广东。“不懂的千万不能碰,外行的业务都不做了。这辈子,就把餐饮和食品做好。”时过境迁,他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份专注,则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回归广东后,戴国荣把心思都放在了餐饮上。“餐饮的核心是服务和品质。”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早年的底层经历,让他深谙“人心”之道——既要顾客吃得安心,也要员工做得舒心。这份执着,让源于桥头的小餐馆在三十年间,从化州拓展至广西钦州、广州天河与琶洲,成长为粤西餐饮龙头,成为高凉菜系的代名词。2024年5月,企业荣获茂名市首届“高凉菜名店”称号;其山姜头焗乳鸽、隔水蒸鸡、化州牛杂水三道菜品,更早前成功入选茂名市“10道必点高凉菜”。
月饼革新:
  从节令赠品到金字招牌的产品关
  返乡之后,戴国荣便开始餐饮与月饼业务两手抓。其实远赴西藏前,他已涉足月饼业务,只是规模尚小。而讲起这段缘起,竟源于一次“买不到”。时间回拨到1993年中秋,戴国荣想给顾客和供应商送月饼,跑遍化州却到处缺货,连在糖饼厂任技术副厂长的大伯也爱莫能助。恰逢老厂濒临解体,戴国荣便果断邀请大伯带领团队独立开厂,专攻月饼!海龙阁月饼的核心工艺,正源于这支原始团队,技艺两代传承,如今更不乏非遗传承人。
  “起初就是给餐馆客户送个礼,没想到做着做着,成了主业。”戴国荣笑言。从西藏回来的第二年,政策要求月饼厂与餐馆分开经营,他干脆把厂子迁回了老家石湾街道花坎村。看着国家对食品监管越来越严,他反倒觉得“机会来了”。“做好品牌,必定先做好品质!”他定下目标。彼时餐饮业遇冷,月饼业务成为支撑其事业的“另一条腿”。
  要让月饼站稳脚跟,就得有别人拿不走的本事,戴国荣认准了“源头把控”。
  他早年开餐馆时建了个养猪场,餐馆的厨余成了猪饲料,这些土猪养足一年以上,肉质紧实得能嚼出鲜味,专供餐馆后成了食客口中的“招牌”。2012年金腿五仁月饼兴起,馅料中猪肉品质至关重要。“做餐饮的对味道敏感,越新鲜、越土法养殖越好吃。”他顶着压力放弃政府补贴,坚持用传统土法自养生猪,出栏时间比普通猪长三倍。用这些土猪做的肉松拌进五仁馅,月饼咬起来软硬适中,带着天然肉香,“全国首创”的土猪肉五仁金腿月饼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餐饮里,最关键就是油。没有好油就没有好味道。”戴国荣深有体会。他专门去到广东省农科院请教研究油脂的化州老乡,最终选定小颗珍珠豆榨油,自带清香。成本虽高,他却要求月饼厂和餐饮店全用自榨花生油。“对得起良心,品质才站得住。”同时,他坚守茂名月饼非遗技艺的灵魂——用本地盛产的荔枝柴火烘烤馅料。荔枝果木燃烧散发的独特香气渗入馅料,赋予月饼独特的粤西风味,戴国荣深知这份传统味道的珍贵价值。
  传统手艺要守,现代技术也要跟。他建了2000多亩生态种养基地,实现猪、鸡、油茶树循环共生;打造万余平方米现代化车间,引入自动化成型机、智能烘烤线、自动包装机等先进设备;更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聘请博士团队研发创新,确保产品高品质与可持续发展。
  从餐饮业到生态养殖,从食品加工到酒业,戴国荣的饮食王国已构建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品质控制体系,三十余载深耕积淀,愈发底蕴深厚。如今,企业不仅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24广东3·15放心消费品牌,还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品牌企业等殊荣。而曾经作为节令赠品的月饼,早已蜕变为茂名大地上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行业担当:
  从品牌领跑到产业共兴的协作战
  2018年,茂名荣膺首个“中国月饼名城”称号,这份殊荣凝聚着市政府与本地200余家月饼企业的共同努力,其中作为领头羊的海龙阁功不可没。
  戴国荣深谙产品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他从源头把控到现代工艺全程严苛把关,既让企业在市场中稳健腾飞,更以持续创新为品质不断加码。“没有研发,就没有生命力。”他带领企业每年投入利润的5%-8%用于研发创新,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深度合作,在新品研发、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10多位博士级食品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持续改良,推出如化橘红汤、化橘红月饼、荔枝月饼等更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产品。企业还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鼓励员工参与改进,将高质量铸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并持续引入新理念、新工艺提升竞争力。
  产品硬了,品牌也得亮。早在2006年,戴国荣就展现出前瞻的品牌意识,在营收有限时仍投入重金与化州、广东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形象。如今,他采取多维度品牌策略:产品包装融入茂名元素及“茂名特产”标识;广告招牌突出“茂名”地域背书;积极参与产业推广;餐馆展厅集中展示;联合茂名日报社、广东电视台等媒体矩阵宣传。“作为茂名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到‘中国月饼名城’这块金字招牌,它来之不易,为茂名月饼企业提供了强大背书。宣传好它,我们责无旁贷。”戴国荣表示,协会常组织会员企业组团赴外地参展,将茂名月饼、土特产推向全国。
  当了行业领头人,戴国荣想得更远:“茂名月饼要走出去,必须做差异化。”依托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的农产品优势,他带领企业成功研发荔枝饼、化橘红饼等特色产品,在市场中开辟新蓝海。“别人做传统月饼,我们做特色手信;别人拼价格,我们拼独特性。”他推动海龙阁成为“中国月饼名城(茂名)产品研发基地及食品研究院”,并荣获央视CCTV发现之旅《品质》栏目“选题入围企业”殊荣。海龙阁月饼制作技艺被评为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产基地也成为茂名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化州市首批非遗工坊。
  面对茂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月饼“零食化、点心化、品牌化”战略,戴国荣带头探索,推出糕点、茶点等延伸产品。“这条路难走,但必须走。”他展现出开放共享的胸怀,向同行开放生产线、共享工艺。“企业要有担当,希望大家抱团取暖,整合资源,共同研发创新,打响茂名月饼整体知名度。”他坦言,当下推广新品面临规模不足、成本高企等阵痛,仍坚持寻找本地特色源头优势进行替代优化。此外,在餐饮板块,面对市场变化,他透露正考虑发展小餐饮模式,在茂名地区开设茶餐厅等轻餐饮店,寻求新的增长点。
根脉情深:
  从企业壮大到故土反哺的赤子心
  能想象到吗?一位事业版图遍布广东的企业家,曾担任村支书长达8年。2014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戴国荣,应家乡父老恳请,将户口迁回长坡村,高票当选村书记兼主任。“大家选我,我只能却之不恭,也是回报家乡。”他坦言这份工作“劳心劳力,前所未有”。
  彼时正值新农村建设攻坚期,基层工作繁重,他亲自挂帅修路,带头捐资并广泛发动村民及社会力量筹资,完成了长坡村委会四条自然村环村道路及多条村内道路的水泥硬底化;处理村民思想工作,他常带队忙碌至深夜。任职期间,他出钱出力,带领村干部完成了村道硬化、路灯安装、雨污分流、垃圾站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实际上,早在担任村支书前,戴国荣就已热心反哺家乡。他回忆,第一次较大规模公益始于2006年,在村中成立教育基金会,联合其他企业捐资助学、更换课桌椅、帮扶困难户。从此后,戴国荣更加倾力支持家乡,捐资助学、成立治安基金会、扶贫日捐款、冠名体育赛事、慰问贫困户、支持义工活动……桩桩件件,都透着对故土的牵挂。“海龙阁能有今天,靠的是家乡的水土和父老的支持。”心怀感恩的戴国荣已将公益精神深深融入到企业的血脉中,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近二十年来,公司持续参与社会公益:捐资奖教奖学、修路装灯、捐赠垃圾转运车;节日慰问教师、老人、村民;连续六年冠名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冠名“好心茂名”广东省龙舟锦标赛、冠名茂名市全民健身徒步节(化州·杨梅墟线路),让市民见证家乡蝶变。“企业首先要回馈社会,要有共同富裕的责任心。”戴国荣的公益理念很简单,“地方好了,企业才能好。”
  从深圳工地的工人到广东餐饮龙头的掌舵人,到家乡致富的带头人,戴国荣的人生轨迹,像一条奔流的河,从化州乡间流出,奔过深圳的工地、广州的市场、拉萨的高原,最终又回灌滋养着化州故土。“做企业,首先要有良心,其次要有品质,最后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他恪守的信条,也是海龙阁三十余年“零食品安全事故”的根基。聊起创业感悟,戴国荣眼神恳切:“做企业得执着,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特别是服务行业,得让顾客暖到心里。产品质量要过关。企业好一点了,一定要回馈社会,要舍得,先有舍才有得,让大家认可你。企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