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流俗的凡人歌

——徐东随笔集《关于生活,关于艺术》阅读札记


□杨端雄
  开始读徐东的作品,始于文友推荐的《看火车》,后来又读了《欧珠的远方》。我闲时写写散文随笔,释放一下生活的气息,并无以文为业的执念。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深深地陷入了程序化的文字记录,不得不默认了自己的平庸。而徐东在《看火车》《欧珠的远方》创作中,于小说的精神内核下融入了散文的表达方式,用缓缓流淌的文字,让读者在一种意蕴悠长的意境中,不自觉沉溺于他所缔造的“美丽新世界”,让人意识到了原来写作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呈现。
  《关于生活,关于艺术》这部随笔集,则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徐东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他中年之后,对于人生、艺术的价值的思考,文本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空洞理论的铺陈,只有诚意满满的真情流露,读来,让人仿若与一位挚友在围炉夜话,这种不设防的写作,读者得以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徐东作为一位文人,身上延续的传统士大夫对于人生价值、个人道德修为方面的自省,并透过剖析这个纷扰浮躁的现世,表达了坚守内心的磊落善良,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同时,在充满困惑的人生里,依然保持着对于生活、艺术坚持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深层次的人生哲思,令人读罢,沉思进而感动。
  人到中年,就像走进了一场无声的风暴中,这是大部分中年人的切身感受。这个年龄阶段,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因素,让我们前行如履薄冰,懂得了话不能随口而出,事不能随心而欲,人不能随意而行。中年人都自觉地给自己的生活加上层层防护罩,以应对来自现实的冲击,即便崩溃,也要用最大的理智克制自己,如此境况,有人借酒消愁,有人纵情高歌呐喊,有人在深夜埋头痛哭……中年人的世界可谓风雨飘摇,却又得患得患失地挣扎,这不仅是个人的困惑,也是大时代带来的困境。
  徐东在《知足》里坦言:“我想做的事很多。我想得到的太多,有些是精神上的,有些是物质上的,有些是不可缺少的,有些是可以不需要的。我不知足。”这何尝不是坐在案前阅读的读者的真实写照。“我反思自己,觉得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很多变化。我放下一些杂念,已经有了一些知足。这么想的时候我的内心已经有些喜悦,而那种喜悦的感受使我感到人生的美好。”是呀,想要的太多,可能失去的更多。“知足”一词书写简单,做到却难,如能真正领悟,让知足走进内心,让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能体现当时的安之若素,那么人生或许会简单快乐很多。这既是徐东的自省,也是读者通过阅读应该收获的人生智慧。
  《友谊》里面提到这样一件往事,朋友写的一篇小说并不符合发表的要求,所以,作者希望朋友多写,到时再发给他。“我希望他的小说能达到我发表的要求。不管他写也好,不写也好,我有我的态度。”多少人会在人情世故里面纠结苦恼?然而作者选择了坦然面对朋友,他站在了作为编辑应有的职业操守上,坚定了自己对于友谊的理解。同时,内心深处的善良还是让他继续鼓励着朋友,这样坦荡赤诚之心,也许并不讨好,但是至少做到了自己心安。
  岁月流逝,生存不易,确实,我们避免不了需要将自己的心伪装起来,无法再像少年那样天真地看风是风,看云是云,但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还是应该让自己的内心保存对于生活对于人的赤诚之心。因为阳光总还是温暖的,生活总还是有希望的。
  正如《抒情》里面强调的那样:“为了避开机械的、刻板的生活,回归自我,人需要抒情。唱歌,或者不言不语,走到大自然中去,看风景。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抒情,令自己拥有一些纯粹的美好。”“抒情衔接自我与众生、理想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使人的当下拥有一些和谐与圆满。”中年人的桎梏太多,适当“纯粹”做一下自己,走出束缚,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思考如何应对生命的虚无,无疑,通过阅读、写作、书画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方可走向生命的圆满。
  “对于真正的写作者来说,创作不是运用所学去说明什么证明什么,而是耗费心血去写出他生命中对现实的体验与感受,写出他想象和渴望的现实,他完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未知的作品。真正的创作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件可以生产出来的商品。”《创作》一文中既是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自我修炼,同时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
  可以这么说,在《关于生活,关于艺术》里,徐东呈现了中年人的沉浮与觉醒,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哲思来应对这个多变的时代。
  1991年李宗盛创作《凡人歌》,在歌中道尽了“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的人生痛点,但这样又如何,人生于世,总得向前,理性地去应对生活的迷惘与困境,感性地去爱自己所爱,中年人的灵魂,也可以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所以,不如给中年的自己唱一首属于我们的歌,谈一谈生活,聊一聊艺术,作别不堪的过往,去收获灿烂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