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进入施工冲刺阶段,部分设施初显成效

畅通“城市血脉”织密防汛“防护网”


箱涵底板建设现场。

施工现场。

5月10日,雨天时的官渡一路路面。

  官山四路、五路现时路面。 本版图片由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昊摄

  茂名晚报讯 记者和沛蓉 茂名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自去年开工建设起,便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了?防洪排涝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这些都是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5月14日,记者走进茂名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项目部进行探访。据悉,目前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多项关键节点实现突破,将显著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为市民安全度汛提供坚实保障。
  协同构建防洪排涝体系,改善“水浸街”现象
  近年来,茂名市中心城区遭遇极端天气影响时,面临着较大的内涝风险,每逢强降雨,便出现“水浸街”现象,影响群众生活与城市运行安全。面对这一民生痛点,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城市内涝治理纳入重要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城区排涝内涝通道改造项目。目前,茂名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包括茂名市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茂名市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一期)。
  其中,茂名市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围绕中心城区排涝河道、缓冲湖、道路排水管网,通过增大排涝断面、增设排涝泵闸、改扩建排涝泵站、清淤疏浚等措施完善排涝主通道,以满足城区排涝需求。建设内容涵盖低埒河治理、三号湖排涝通道、茂名大道至人民广场地下泄洪渠治理、黄竹沟治理、矿西河北斗星内涝点、南香河治理等6大子项目。
  茂名市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一期)以城市内涝点整治和消除为基础,统筹排水管渠设施、雨水行泄通道构建、源头减排设施建设等,解决局部内涝点积水问题。建设内容涵盖官渡一路排水改造工程、文明北路易涝点治理工程、官山二路和三路行泄通道建设工程、低埒河河道引流工程、高山铁路桥底易涝点治理工程、彭村电排站引水渠衬砌工程、小东江两侧闸口改造工程。
  这两大项目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作为基础支撑,通过完善主干排水系统,为局部内涝治理筑牢根基;而内涝治理项目则聚焦积水“痛点”,靶向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和内涝治理项目,城区防洪内涝排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这些路段逢暴雨就“水浸街”现象。
  排涝效能倍增显成效 交通逐步恢复顺畅
  目前,茂名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进入施工冲刺阶段,其中城区排水防涝工程逾九成完工。
  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民生效益逐步显现。位于新湖公园西侧的3号湖泵站已于4月25日完成改造并投入试运行,泵站排水流量从原来的18.9立方米/秒提升至60立方米/秒,具备强排能力,效率提升超3倍。箱涵“扩容+分流”,对比1.2米旧管道,新建箱涵宽度2-7米、高2米,契合相应区域的排水流量要求,最大截面积达14平方米(如人民中路7米×2米箱涵),通过低埒河分流等设计,排水效率极大提升。泵站采用“自排+强排”双模式,小东江水位低时自动排水,水位高时启动泵站强排至外江高处,未来将联动有关部门提前调度,实现“精准排涝”……近期中雨天气实测显示,官山二路和三路、官渡一路等已贯通路段无明显积水现象,茂石化活动中心等旧易涝点未出现淹水。
  眼下,工程关键节点各路段施工仍在紧密加快推进,施工进度明确。项目施工方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城南路、金城路主要道路的管涵及路面恢复施工,完成排水管道安装并恢复交通;加速推进双山一路至五路十字路口箱涵施工贯通,恢复交通;加快矿西河箱涵施工,完成矿西河、黄竹沟泵闸设备安装;推动文明北路、站北一路主要道路管涵及路面恢复施工,恢复交通。
  记者还了解到,施工期间,市政主干道采用围蔽开挖,缩短占道周期,同步推进排水通道改造与路面恢复,减少施工扰民。“对于修路给市民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希望广大市民继续给予支持和理解!”项目施工方说,现在,交通逐步恢复顺畅,双山五路、双山四路、人民中路、官渡一路、官山二路等路段恢复正常通行。双山一路、二路和城南路等除路口位置外市政主干道预计在5月底完成施工,届时将全面还路于民,有效缓解市民出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