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东宝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电白树仔商会会长邵葳钰
四十年坚守建筑一线 心系桑梓反哺家乡振兴
接受茂名晚报记者采访。
完成硬底化的乌坭村村道。
春节慰问困境家庭。受访者供图
邵葳钰投资建设的化州中垌东江花园项目。受访者供图
从海南岛的烈日下挥汗如雨,到东莞建筑工地的昼夜奔忙;从泥水匠的粗糙双手,到企业家的运筹帷幄——广东宝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电白树仔商会会长邵葳钰的奋斗史,写满了时代浪潮中草根逆袭的韧劲与情怀。
1976年,年仅十余岁的他辍学谋生,辗转卖糖、卖酒,做点小本生意,却在1981年毅然投身建筑行业,扛砖拌浆九载,以泥水工的底色夯实人生根基。1992年,他承接首个工程——东莞香港手表厂宿舍楼,以“诚信履约、保质守时”为信条敲开市场大门。此后三十年深耕不辍,带领团队筑起长安镇行政中心、皇马丽宫等标志性工程,更在2016年创立个人企业,将事业版图从城市延展至乡镇。 然而,比商业版图更厚重的是他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捐资修路、助学兴教、三旧改造,甚至甘愿“不挣钱”投资2亿元焕新家乡面貌。他说:“建设家乡的事,不挣钱也要做好。”这位从泥水工淬炼出的企业家,正以砖瓦为笔,在时代的蓝图上书写着“有国才有家”的深沉答卷。
草根逆袭
泥水工到企业家的奋斗之路
1976年,年仅十余岁的邵葳钰放下课本,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卖黄糖片、卖大米、卖酒,做小本生意。一天几块钱的收入,让这份早慧的商业直觉,悄然在少年心中埋下了闯荡的种子。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81年,他放下秤杆,经由朋友介绍,背上行囊远赴海南岛。这一去,来来回回便是九年。从海口到三亚,他跟着师傅搬砖、抹灰、砌墙,在烈日下磨出满手老茧。邵葳钰感慨道,海南岛的九年之间,是苦也是甜,每天汗流浃背,但手里握的是实实在在的手艺。
带着泥水匠的扎实功底,1990年他返回电白,并在隔年入职电白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简称“电白三建”)担任施工员。次年春天,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得到改变——朋友介绍他承接东莞长安镇一家香港手表厂的厂房宿舍项目。“合同金额才300万,但那是我的敲门砖。”面对机会,他毅然奔赴公司在东莞设立的办事处,那一年带着队伍昼夜赶工。看着整齐的厂房在岭南热土上拔地而起,他心中满是对未来事业的憧憬。此后十年,随着东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他以电白三建名义承接数十个厂房与住宅项目,彻底在东莞建筑圈扎下深根。
2002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是记忆深刻的一年。这一年他以广州市机施建筑集团公司的名义承建东莞市长安镇行政中心大楼。5万多平方米的恢宏体量,既是城市形象工程,更是对施工团队的严峻考验。那段时间,施工期间几乎吃住在工地,团队日夜轮班赶进度。2004年项目竣工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让“质量为本、诚信为先”的信念在他心中愈发坚定。在此之后,数年间,他陆续承建了东莞市各镇区科技工业园厂房宿舍项目工程,各级领导的褒奖纷至沓来。2015年,他迎来又一突破。凭借广东电白二建集团的特级资质,他承接了东莞市皇马丽宫约20多万平方米的商住综合体项目。此时的邵葳钰,已从当年的泥水工蜕变为掌控全局的工程管理者,却始终保持着对施工现场的敏锐洞察。
次年,积累足够资源的他决定自主创业,于2016年4月正式创立广东宝华建设有限公司。“为了个人发展,也为了让
团队有更广阔的舞台。”至此,邵葳钰终于实现了成立个人公司的心愿。从街巷商贩到企业掌舵人,看似偶然的转变背后,是必然的积淀:海南岛九年泥水工
生涯,让他深谙匠人精神;珠三角项目的淬炼,使他坚守商业信誉。而始终不变的,是对“做好每一块砖、砌好每一面墙”的执着。
诚信筑基
以口碑开拓事业版图
深耕建筑行业四十余载的邵葳钰,用一砖一瓦垒砌出属于自己的事业版图。回顾创业初期,他坦言项目来源不少需要依靠人脉推荐,“每个机会都来之不易,必须拿出十二分诚意对待。”对于投标项目,除了保证施工质量,有时还需以薄利策略去竞争,毕竟好口碑才是赢得他人信赖的关键。在东莞深耕多年,随着数十个厂房、住宅项目落地,他和团队的履约能力逐渐获得市场认可,不少客户主动牵线合作。他始终强调“有国才有家”,认为项目承接的顺利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与地方政府帮扶,而团队的凝聚力则是执行力的保障。“我们能在东莞站稳脚跟,靠的是政府信任与团队的拼劲。”
但行业固有难题从未消失。邵葳钰表示做建筑最大的坎就是工程款拖欠,尤其每到春节,尚未回款却需垫付工人工资,这种压力几乎成为邵葳钰每年必过的“难关”。他直言,自主创业后,虽加强了合作方资质审核,但仍需在现金流管理上格外谨慎。
在项目谈判技巧上,邵葳钰有着清晰认知,企业主动找项目会相对困难,也深知客户看重的是“看得见的实力”——合同履约率、工期把控力、过往项目口碑。他便通过踏实做好每个工程积累“隐形广告”:“对方听说我们靠谱,自然会找上门。聊几次、实地考察后,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当谈及诚信在行业中的定位,他将合理报价与按时交付视作工程人的基本操守,强调这是立足行业的根本准则。而对于创业是否成功的界定,邵葳钰认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与得到合作方的信任是阶段性成果,但个人及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他表示,尽管公司已积累一定口碑,规模却尚未达至预期,因此更看重“行稳致远”——每个承接项目都需经得住时间与质量的双重检验,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目前,面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他有着自己的策略:一方面紧抓大湾区基建机遇,筛选优质大型项目;另一方面将重心之一转向家乡乡镇市场,2018年开发化州市中垌镇9万多平方米的东江花园项目、2024年投资2亿元启动电白树仔镇“三旧改造”项目,将老旧厂房变为商住综合体,立志打造树仔镇首个标杆楼盘。
如今,随着业务重心向乡镇下沉,邵葳钰每月有三分之一时间扎根电白。从早年挂靠资质到独立运营,从深耕珠三角到反哺家乡,他始终坚信只有紧跟时代,用心建好每一项工程,才能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桑梓情深
用担当反哺家乡建设
从树仔镇中心去往乌坭村的路上,有一处大型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正热火朝天。这个曾是老旧厂房的地方,未来将崛起4幢共计6万平方米的商住综合体,以低廉价格惠及家乡父老。这里便是邵葳钰投资2亿元的三旧改造项目,也是他心系家乡建设的缩影。“我没想在家乡赚钱,就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这位企业家轻描淡写的话语道出了二十余年反哺桑梓的初心。
邵葳钰对家乡的反哺始于基础设施建设。早在1998年,他个人捐资二十几万元,将乌坭村的泥泞小路改造成硬底水泥路,结束了村民“雨天一脚泥”的历史。2013年他就与堂兄弟邵国文共同捐资100万元建设南乌基耕大道。2023年,他再次捐出30万元,支持乌坭村道路扩建工程,将狭窄村道拓宽2米,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村民邵国权回忆:“以前出入全靠踩泥路,现在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他为我们做的实事,大家都铭记在心。”据了解,近期该路段正加紧实施沥青路面施工,预计四月底全面竣工,实现村民出行畅通无阻。此外,他在2016年还曾出资180万元建设村篮球场和小公园,让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教育是邵葳钰关注的另一重点。2023年9月,他通过广东宝华建设有限公司向树仔镇乌石小学捐赠8万元,用于教学设施升级,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文化建设领域,邵葳钰同样倾注心力。2024年5月,他赞助5万元支持中央芭蕾舞团电白演出,让芭蕾这门“殿堂艺术”走进基层;中秋期间,又捐资3万余元助力罗坑镇“尊老爱幼与乡村振兴”音乐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日常中,他频繁赞助村BA、足球赛活动、村晚等本土文化活动,用行动守护乡村精神家园。这份“饮水思源”的赤子情怀,也让他在2024年荣获茂名市“6·30”助力乡村振兴“爱心企业”称号。
2024年9月,树仔镇响应“百会帮百镇”号召成立商会,邵葳钰当选首任会长。他以“以商养会、反哺家乡”为宗旨,带领会员企业搭建资源平台: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及外界商会的联络,为会员争取政策支持、寻找合作点;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珠三角企业回家乡投资,促成广东誉燊“江海湾新城”(2.3亿元)、电白矿产(2.5亿元)等4个总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落地,涵盖房地产、矿产、粮油、餐饮等领域。不仅如此,商会成立首月,便联合树仔慈善会为患白血病的7岁儿童筹得10.4万元善款,用公益行动传递温暖。
谈及未来规划,邵葳钰表示,商会将重点推进“百千万工程”,通过培训交流、政企对接等方式助力乡镇经济,同时持续开展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家乡的变化有目共睹,乡村美了,产业多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从早年修村路到如今推动城镇化建设,邵葳钰表示,很乐意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发展,并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邵葳钰眼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捐资出力,更是以产业振兴带动可持续发展。他投资的树仔镇三旧改造项目,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而是瞄准“改善人居、激活旧区”,建成后将成为镇域首个现代化楼盘;商会引进的粮油加工、矿产开发等项目,更从根本上盘活地方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时代共振
育人赋能行业与乡村振兴
邵葳钰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一方面重视培养接班人,亲自带领儿子深度参与项目管理,将积累多年的行业经验与管理智慧倾囊相授,如今其子已能独立操盘项目并成立公司自主运营;另一方面持续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针对性招聘建筑领域新鲜血液,为企业发展注入年轻化动能。
在企业外部,他对教育的投入贯穿职业生涯历程:2002年受聘东莞理工学院建筑系校外顾问期间,便定期开设校外实践课程,带领学生深入工地现场,将一线施工经验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2014年起担任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名誉院长至今,不仅长期提供教育赞助,更持续开放企业实习基地,累计培育近700名学生参与工地实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实践。在家乡,他主动推荐百余名适龄青年报考该校建筑相关专业。“这些孩子毕业后大多选择回乡,参与家乡建设。”他认为,本土人才既熟悉乡镇环境,又怀揣桑梓情怀,能更精准对接乡镇项目的实际需求,成为连接地方发展的天然纽带。
这些看似无意的布局,恰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精准呼应。面对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邵葳钰敏锐洞察到乡镇市场的发展机遇:“城市地产渐趋饱和,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镇刚需住宅和基建补短板领域仍具潜力。”为此,结合本土人才优势,他正积极探索战略重心向乡镇民生与基建项目转移的实践路径。
当前尽管行业面临挑战,但当被问及多元化发展时,邵葳钰仍坚定深耕建筑领域:“目前还是稳扎稳打,坚定走好每一步。”他明确表示坚持自有资金投入建设,秉持自负盈亏原则,全力保障项目不烂尾,以专业坚守诠释行业担当。
策划:李健
统筹:邓义深 余虔虹 邓巴烽 郭瑞祥 柯泽彪
执行:邓巴烽 郭瑞祥 柯泽彪 张玉微
执笔:宁钰燕
摄影:温松媚
栏目主持:赖碧怡
视频摄制:陈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