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市百强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添
寒门少年闯出逆袭路 商海搏浪铸就“百强”梦
许添与记者一同参观车间。
许添与记者一同参观展厅。
工作人员用显微镜进行精准微观检测。
许添到广西慰问。
(扫码看专访视频)
在电白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一座现代化工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机器的运作声奏响着发展的乐章。茂名市百强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添站在办公室窗前,俯瞰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多年前那个破旧的小渔村,恍惚间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
那时的许添,整日为生计发愁,常因家境贫寒遭受旁人的冷眼。生活在底层的他,历经无数艰辛。而这一切并未将他打倒,反而点燃了他心底那团不甘平凡的火焰。究竟是怎样的拼搏与坚持,让这个曾被贫穷笼罩的少年,在电子科技领域闯出一片天,铸就如今的“百强”梦想?让我们一同沿着他的逐梦轨迹,探寻一个寒门少年如何逆风翻盘,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家贫志不短——辍学打工扛重担,勇闯广州启新程
1977年,许添出生在电白区岭门镇的一个小渔村。在他的记忆里,父亲靠收废铜烂铁为生,收入微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作为老二的他从小就扛起生活重担,主动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到了上学年纪,交不起学费成了许添生活的困境。每到新学期,他总因拖欠学费被点名。父母为筹学费四处奔波的身影,深深刺痛着他的心。“贫穷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许添回忆往昔,拳头不自觉地握紧,“那时父亲收破烂养家受尽冷眼,我在学校也因家境贫寒抬不起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还是把仅有的鱼肉留给我们,自己只啃鱼头鱼刺。他们的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些经历像刀子般划伤他的自尊,却也锻造出他坚韧的性格。
中学时,许添就开始做各种兼职补贴家用,初三那年更主动辍学减轻家庭负担。17岁的他在县城当起了泥水工,这活儿门槛低却异常辛苦,又脏又累,每天要早出晚归。他在烈日下劳作,滚烫的土地炙烤双脚,汗水浸透衣衫,砖石磨破指尖,却从不叫苦。“一定要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这个朴实的信念,支撑着他日复一日的坚持。
1996年,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有一天,同村老乡找到许添:“广州发展不错,你这么踏实肯干,来帮我跑业务吧?”许添听到后心生怯意,本能地想拒绝。“但在我妈劝说下,我明白年轻人就该出去闯闯,才有出路。”于是他咬咬牙说:“行,去就去!”就这样,这个青涩的渔村小伙,怀揣着忐忑来到了广州,而这也成了他改变命运的新起点。
商海初历练——克服晕车练口才,业绩翻番显身手
初到广州的许添性格内向,很少主动与人交流。而他从事的电池推销工作,却需要每天与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
当时,他推销的是诺基亚手机电池,目标客户大多是中高端消费群体。走进高档场所推销时,他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您好,你们需要这种电池吗?”每当话音刚落,他已满脸通红,常常不等答复就落荒而逃。他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一坐上车就头晕目眩,跑业务时常常苦不堪言。
许添搭档的同村兄弟同样不善言辞,两人跑业务时屡屡碰壁,有时甚至空手而归。压力最大时,两个大男人也会抱头痛哭。但许添并未因此放弃,他买来口才训练书籍,每天深夜和搭档到公园对着假山练习产品介绍、销售话术等,练到嗓子嘶哑。为克服晕车,他们一有空就坐公交车,吐得脸色煞白也咬牙坚持。
两个月的苦练终见成效。许添的表达能力突飞猛进,再次面对客户时已能侃侃而谈、应对自如。短时间里,他的业绩逐步提升,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肯定。他被派到全国各地学习业务开拓市场,每到一处工作,他都全力以赴,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回首这段经历,许添感慨万千:“那段跑业务的日子,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对成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即不管处在什么阶段,想成功就得先做好业务,业务能开阔眼界,让人脱胎换骨。”正是那段充满汗水与泪水的业务员经历,成就了如今在商业上得心应手的许添。
创业觅商机——精准锚定新赛道,废旧电池变黄金
后来,许添所在的电池销售公司倒闭,他转行进入广州一家设备公司,担任石材切割设备的技术维护员。在那个年代,这份工作月薪近2000元,对许添来说待遇不错,足够支撑一家人的开销。
2002年,许添敏锐察觉到市场上对回收锂电池的需求激增,创业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当他提出要辞职创业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技术员工作稳定,能养活一家人,创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家人的担忧,许添心里却很清楚,他渴望的是不一样的人生,是更广阔的天地。尽管创业风险巨大,他还是毅然辞去工作。那时他的积蓄并不多,口袋里仅有7000多元。为了凑齐创业资金,他向弟妹借了2万多元,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当时,深圳电子市场迎来爆发期,许添瞄准新兴的锂电芯行业,做起废旧电池回收翻新的生意。利润虽薄但量大,积少成多,收入可观。随着生意渐入佳境,很快他就将业务拓展到华强北电子市场,力求回收更多废旧电池。
每天早上,华强北市场还没开门,许添就一个店一个店地逛,不停询问:“老板,有没有废旧电池要回收?”一天下来,他能收好几袋,多的时候甚至上万块电池。收完货后,他独自拖着手拉车,穿过昏暗弯曲的地下通道,再辗转几趟公交车,把沉甸甸的电池运回出租屋。拆壳、清洗、打包、发货……所有工序,他一人包揽。后来,妻子见他太辛苦,也加入进来。夫妻二人分工协作,一个负责收货,一个负责分拣发货。“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很累,但每月能赚一万多元,我觉得挺值的。”许添笑着说。
废旧电池回收翻新生意越做越大,许添凭借这项业务,不到两年时间就赚了一两百万元,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这个曾经在工地挥汗如雨的小伙,终于在深圳这片热土上,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转型谋发展——市场低迷寻突破,保护板业开新局
2005年,行业形势变差,废旧电池产品掉价让许添亏损了数十万元。他迅速调整方向转做电池组内层材料,但市场又遇寒冬,于是他果断止损转型生产锂电池保护板。“这次转型多亏了妹妹。她在电子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对行业风向有着敏锐的把握,察觉到在蓝牙耳机、音箱、手机等领域的锂电池应用场景呈爆发式增长。”经过兄妹俩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市场广阔且利润丰厚,大有可为。“那就干!”许添当即拍板,深圳市柏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初创阶段,公司深陷资金短缺与市场开拓的双重困境。好在许添多年积累的业务能力发挥关键作用,再加上妹妹的客户资源助力,终于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许添开启“酒桌营销”模式。他苦笑着回忆:“客户不签单,酒局就不散。就算是三更半夜,客户一个电话说能介绍生意,我马上就去。”靠着这股拼劲,企业终于站稳脚跟。
但几年过去,企业规模瓶颈始终难以突破。一次偶然机会,许添见识到先进设备的高效运转,瞬间找准方向——要依靠先进设备驱动企业发展。他毅然卖掉旧设备,斥资引进首台先进设备。而新设备不负众望,效率提升数倍,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直线上升。随着业务扩张,他将公司更名为深圳市鑫柏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2016年,政策调整促使企业迁至东莞,许添成立东莞市百强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此后,他持续重金投入设备升级,加快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中让许添印象深刻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超级芯片BQ138、BQ139,这两款芯片成功构建了新能源锂电池保护板从研发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供应链,其自主封装思路实现了生产完整性的重大突破。“看着技术成果落地,我满是成就感,就像看着孩子成长。”许添感慨道,这些技术创新使得公司迅速在业内打响名号,既赢得了同行认可,也显著提升了客户黏性。
实业显担当——诚信经营铸百强,归乡兴业惠乡邻
“从柏林电子到百强电源,这个曾经零利润起步的企业,在2019年实现了年产值破亿的跨越,并保持每年30%的增长。”许添自豪地回顾道。他将成功归结于三个关键细节:持续引进先进设备夯实基础,灵活定价策略开拓市场,专业团队保障服务质量。“还有,做生意说到底就是做人。”许添这句质朴话语,是他经商路上坚守的信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客户深陷困境,开工无望、资金链紧绷。许添不仅没有向客户催要欠款,还把设备抵押给租赁公司,换取资金帮助客户渡过难关。这一担当赢得了客户信任,订单不降反增。公司顺势投入800万元升级厂房、扩大产能,当年业绩创下新高。这份诚信不仅赢得客户青睐,更获得供应商的信任。“从100万额度到无限授信,我们靠的就是坚守承诺。”许添目光坚定地说。
在企业管理方面,许添秉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理念。他注重员工的生活体验,改善员工的食宿条件,给予员工补助和奖励。他把“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印在工服上,以此提醒员工,无论事情结果如何,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强化品质管理意识。在他的引领下,公司在锂电池保护板生产领域一路披荆斩棘,走到行业前列。“我会努力带领企业在芯片代工领域做到行业第一,冲刺世界百强。”从“柏林”到“百强”,这个充满力量的名字变迁,见证着许添不断升级的产业抱负。他目光炯炯地说:“‘百强’二字,既响亮又霸气,既然敢叫这个名,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怀着这份豪情壮志,许添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电白。“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不仅拥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更孕育着制造业发展的无限可能。”2023年,借着电白招商引资的东风,他毅然将企业从东莞迁回电白,成立茂名市百强微电子有限公司。在电白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9000万元的锂电池保护板生产项目快速落地,成为当地首例“带方案出让”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高效运作。项目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可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目前,首期项目顺利完成设备调试并投产,充分展现出高效的建设和运营能力。
在新厂房中,机器轰鸣声与工人的交流声此起彼伏。许添凝视着眼前忙碌有序的景象,心中感慨如潮。这片土地,是他梦想的新起点,承载着他拼搏的过往、奋进的当下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曾经那个饱受贫穷滋味的少年,如今在商海浪潮中奋力扑腾、无畏闯荡,在家乡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事业蓬勃发展、开枝结果。他正一步一个脚印,以实业报国的行动,诠释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担当,描绘属于自己与家乡的宏伟蓝图。
策划:李健
统筹:邓义深 余虔虹 邓巴烽 郭瑞祥 柯泽彪
执行:邓巴烽 郭瑞祥 柯泽彪 张玉微
执笔:和沛蓉
摄影:邓巴烽 温松媚
栏目主持:赖碧怡
视频摄制:黄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