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构建一个完整性的“固定家园”
——读王晓波诗集《骑着月亮飞行》
□黄俊怡
初见诗人王晓波,给我留下亲切、随和的印象,他看上去比同龄人显得更年轻一些,我将他归结为“70后”那一代诗人,那一代诗人思想意识不乏前卫,王晓波却不尽然,从他的诗行间,可看到他内心泛起的涟漪浮现出新古典主义的元素,其诗集题名中的“月亮”即彰显出意象的古典美。
这本由著名诗人洛夫题字的诗集是王晓波近年来的一次诗歌汇集,全集分为“狮子座流星雨”“穿过银河去看你”“点亮一盏明灯”三卷余百首作品,诗评家叶延滨、吴思敬、杨庆祥等人称之为爱情诗写作。诗集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情感心迹,跳跃着青春的旋律,从初见时的欢欣到离别的焦熬,最后如愿修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本书写内在情感的心灵史。王晓波以含蓄的诗意,为自己的情感历程留下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这无疑丰富了诗人自身的精神羽翼,使生命更具完整性和有意义。
古往今来,对情感的表达,或古典,或现代,或理性,或奔放,牵引着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感怀与幽思。它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成为文人墨客吟唱不休的主题。早在2500多年前,《诗经》里吟唱爱情的诗句便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人推崇传统,对异性之间的情感表达委婉、克制而不失礼节,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曾经是征战沙场,死生契阔,立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来表达友谊的句子,如今亦被寄予对爱情的期盼,诗人们歌颂爱情的美好,咏叹者众。然而,情感不可能没有缺失,爱情的完美没有绝对性,它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其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缠绵悱恻,被传为千古佳话,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却吟出了千古的遗憾。王晓波对情感有理性认识的一面,他认为再好的情感终究亦会在时光里老去。《雕刻的时光》:“在光阴的河岸我捡拾到数根银丝/丢了银发的/也许是那呼啸而过的白马/也许是涉河而过的你和我。”《爱回来过》:“再美的鲜花也会凋零/再美的青春也会老去/再美的影剧也会结束。”美是一种主观的认知,美具有不确定和消亡性,王晓波以大量的诗篇显示出他对爱情的无比珍视。
何谓爱情?心动起意,意动则情生。世俗上关于爱情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新鲜感是喜欢,有归宿感才是相爱。确实,在传统上,爱到最后一定得有一个依归,从伦理上,家庭是爱的庇佑之所。美好与遗憾并存,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诗人们抒写内心的情感,藉此表达爱。王晓波的诗歌以“桃花”“月亮”“梅花”等古典、浪漫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纵观王晓波的诗,隐含在诗意间,他的爱情密码是嫣红的紫荆,是袅袅在心海的一抹暖香,是海鸟比翼,游鱼并肩。他秘藏心间的那抹暖香,甚至是唐诗宋词中袅袅飘落的一朵小荷(《红蜻蜓》)。
“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触碰。”爱情就像一棵植物的生长,在萌芽、滋长的阶段是不牢固的,它需要灌溉、浇水、施肥,需要阳光照射产生光合作用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璀璨的花。《余生》里诗人浮想的回忆历历在目,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他的诗歌语言表达富有感性。光亮的侧面是灰暗,正是因为光不能一直开敞,不能被彼此看见,人与人之间才有了隔膜,生活有了光,才有了希冀,余生才更有意义。情感的维系,总需要有人伸出橄榄枝,以此消除内心的芥蒂。爱,在王晓波的诗中呈现出光明与黑暗、桃的红与李的白、欢乐与忧伤等二元对立的形态,他诠释了幸福需要守望的传统意识。
生活在尘世,饮食与爱情两者出于人的本性。关于爱情,许多人以此为信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或得或失,或得而复失,或失而获得,这正是爱之所以颠倒众生并让人为之执着的原因之一。正是爱具有不确切性,才需要建立起正确的知见。从刀耕火种时代的爱情到人类文明萌芽,从社会发展不断衍变到今天现代化时代,爱情的价值观已发生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现代都市爱情往往是有条件的,需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王晓波对爱情的自我价值认知,更看重内在美,而非物质化。如《桃花源寄诗》:“赠我十个桃花源也不要/要只要你桃花般的笑脸。”他追求的是内在高雅的精神世界。王晓波喜欢高洁而美好的事物,然而,不随波逐流,不追随世俗的感情,意味着会遇到荆棘和更多不可知的考验,王晓波有坚强的毅力,他笃信爱情,俨然一位苦行僧一般,独行并等待真爱。《我叫你梅或者荷》:“不惧畏独行千里险阻满途/不畏惧万里无路/觅前路/心中有光/定能看见光亮/盼只盼/遇见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王晓波心中的光亮,映衬出其对理想中爱情矢志不渝的信仰。
王晓波独爱梅花与荷花,将心融入梅与荷的意境当中,几近做到物我合一。写梅花给人一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思哲,正是在寒风雪地里经历冷清才铸造了梅花高洁的品性。这些高贵、美好的品格,是驱使他鹿逐爱情的动力,他诗中的荷同样是高洁的,荷的纯洁、清净,以物映心,显示出王晓波内在安静的心境,他对梅与荷有着审美的高度,以纯洁和柔和作为审美标准,构筑出其理想的爱情蓝本。
《听雪》反映了王晓波对爱情的自我观照。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诗篇,怀旧情愫泛荡纸上,别后的思念没有了昔日的吟哦,却多了静与定的禅思。这首诗并不难理解,这大概是说两位青年人分别在大雪纷飞之际,一个远赴北国,一个回到南方,在地理位置上,不同的交点无法做到同轨迹平行。多年后听雪,诗人以平静的心境回望这段纯粹的爱情,内心趋于平静,诗人以“雪花”“雪莲”的意象彰显出灵魂高洁的一面,因为有遗憾才有了美感,有些感情不一定要占有,它需要去参悟,当你觉悟了或许才明白,不完美本是人之情感起伏的一条生命伏线。包括真爱,它不可能完全没有遗憾。《相濡以沫》荷香不期而至,“子夜/天各一方/两个梦。”“两个遗憾相碰撞/ 一种真实的疼痛/痛彻心扉/痛得渴望相濡以沫。”这份真切的体验,来自诗人对理想主义爱情所遇到的困惑。当然,对于王晓波,面对困惑,他有处理它的能力,王晓波在他的爱情王国里打造一个完整性的“固定家园”,终结漂泊和动荡,从而构建一个安稳的家园。年轻时为爱执着过,当领悟爱的本质后,他发现平常、安心、自在、安乐等要素是爱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养分,这是王晓波在爱情里的彻悟。
“风雨一生短”,每个人都有寻找幸福的权利,王晓波以诗之名,守望爱。爱,只有建立在信任与互相坚守的基础上才能谱写出和谐的恋歌。因为坚守,夜雾终将散去,黎明的曙光必然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