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味道
■叶泽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诗人赵师秀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独自在灯下,等候友人而百无聊赖的状态,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寞的画面。
诚然,类似这种等待,是我们生活工作中一种常见的状态,有一股特别的滋味,它如同一杯混合了各种情感的陈酿,滋味悠长而复杂。
小时候,我家门口种有一棵荔枝树。听父亲说家中曾有偌大的百果园,是曾祖父亲手所种,后因家境中落而仅遗下2棵荔枝树,父亲分得其中一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枝树是稀罕物,不似现在种植之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每逢荔枝开花结出小果时,我心中总充满着期待,脑海里满是爬树摘果和剥皮塞口满嘴酸甜的画面。这种充满了憧憬的等待,如同含在口中的一块糖,在舌尖中慢慢融化,溢出丝丝甜蜜。
及至高考,我迎来了人生印象深刻的又一次等待。
我的高考,是在身患重度感冒,坚持考完各科答卷的,之后便回到家中养病了。当时,家乡交通还不发达,路小车少,一天仅有的二三次班车,从家乡小镇到县城40公里的路程需要颠簸2至3个小时。况且没有网络、手机、BB机,甚至县城与小城镇连程控电话都没开通,更别说农村的通信条件了。回到偏僻小山村的我,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几乎处于音信隔绝的状态。
考试的结果如何呢?窝在家里,算着学校放榜的日子,心绪在未知与幻想中来回游走。有时,我独坐在窗边,呆看窗外野花上飞舞的蜜蜂,以及偶尔飞掠而过的小鸟,思绪便随着它们扇动的翅膀,飞向学校的放榜专栏边,脑海浮现同学们围在一起焦急看榜的情景。日子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以至学习生活进退失据,未来的命运仿佛就隐藏在房间的那扇门后。
像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煎熬,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紧张与焦虑交织的等待,如同未成熟的青果,咬一口,满嘴酸涩。又像喝了一杯苦咖啡,苦涩在舌尖久久不散。
如今,经历过无数次等待的我,依然在等待中筹划着自己的人生。与少年的青涩相比,似乎少了些烦躁与冲动,多了些耐心和理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沉淀。
辟如喜欢写作,会涉及稿件的投稿与发表。经过素材收集、构思,到下笔成文,再反复斟酌修改,定稿发至媒体这些流程后,我便进入一个心里既定的等待过程。
一期、二期……在关注相关媒体刊发的作品后发现,稿件并未采用。心生遗憾的同时,我更多关注作品本身,回头检视,用更多的汗水,默默发力,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能力,以此应对被动的等待。
这种越挫越勇,改被动为主动出击的等待,于我来说,似乎更有意义。它仿如渴后泉水入口,一股温润甘甜的味道弥漫在口腔和舌尖味蕾,绵长且厚重。
漫漫人生旅途,我们注定经历无数次的等待。就如春天等待花开,夏天等待蝉鸣,秋天等待丰收,冬天等待瑞雪。等待让生命有了节奏,有了希冀,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或许,等待的终点并不是结果的来临,而是我们在这漫长的过程里,所经历的成长与感悟。当我们回首那些曾经的等待,会蓦然发现,它们早已化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