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浣溪沙·秋夜闺思》浅析


□兰庄寄客
  浣溪沙·秋夜闺思(韩偓体)
  文/兰庄寄客
  孤月幽光浸绣房,风摇竹影落清霜。海棠经雨可曾伤?
  对镜频愁青鬓老,凭栏独怨素心长。那堪醉醒枕衾凉。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其婉约词风以细腻情感、精妙笔法、善用景语情语交融及炼字精准著称。而《浣溪沙·秋夜闺思》多处模仿李清照式的笔触和手法,尽显秋夜闺怨的幽婉情致。现对拙作浅析如下:
  上阕“孤月幽光浸绣房,风摇竹影落清霜。海棠经雨可曾伤?”,起笔以孤月幽光、风摇竹影、清霜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秋夜氛围,与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借西风、黄花构建的萧索情境相似。此词中孤月之光“浸”绣房,竹影“落”清霜,用词精炼,生动勾勒出闺房周边的凄清环境。尾句“海棠经雨可曾伤”,不但化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而且这问句写得极为精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海棠是一种娇艳而娇弱的花卉,常被文人用以象征美好与柔弱。在这句词中,海棠经雨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在风雨侵袭后的楚楚可怜之态,给人以一种我见犹怜的感觉;其次,该句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自己的丧夫之哀、孀居之苦等复杂情感移情到雁上。大雁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它们却是旧时相识,更增添了一份凄凉与哀伤。本词句将闺中女子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与怜惜之情,也巧妙地投射到海棠花上。表面上是在问海棠经雨是否受伤,实则是女子在借海棠的遭遇,暗自伤怀自己在深闺之中的寂寞、孤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忧愁与哀怨,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细腻且富有韵味;再次,该句处于上阕末尾,又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它既承接了前文所描绘的孤月、清霜等清冷秋夜之景,进一步渲染了萧瑟的氛围;又自然地引出了下阕中女子对自身青春易逝、内心哀怨的直接抒发,使上下阕之间的情感过渡更加自然流畅,层次分明。
  下阕“对镜频愁青鬓老,凭栏独怨素心长。那堪醉醒枕衾凉。”,按照《浣溪沙》韩偓体的词牌要求,过片二句多用对偶,而“对镜频愁青鬓老,凭栏独怨素心长”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感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对镜”和“凭栏”两个动作性意象,描绘出女子在闺中的两种典型姿态。对镜时,她看到自己的青鬓逐渐变白,容颜老去;凭栏处,她独望远方,内心的哀怨如丝般绵长。这两个画面相互映衬,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在秋夜中的孤独与忧愁。李清照有“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同样借凭栏这一动作抒发内心的惆怅。“频愁”与“独怨”直接抒发了女子内心的愁苦与哀怨。“频”字强调了忧愁的频繁,可见她对青春流逝的敏感与无奈;“独”字突出了她的孤独,无人可诉,只能独自承受这份痛苦。“青鬓老”寓意着青春不再,岁月无情,而“素心长”则表明她内心的情感纯真而持久,却又在这漫长的时光中得不到回应,更显其哀怨之深。在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上承前文秋夜之景所烘托出的孤寂氛围,进一步点明女子忧愁的具体原因;下启结句,将情感从对青春和内心的哀怨,延伸到对整个秋夜孤独凄凉的感受,使全词的情感更加连贯、深沉,层次更加丰富。
  “那堪醉醒枕衾凉”中的“那堪”二字起到画龙点睛之用,炼词精准。“那堪”可理解为“怎能忍受”或“哪能经受得住”,强调了女子醉酒醒来后面对枕衾凄凉之感的无法承受之情。而“那堪醉醒枕衾凉”作为结句,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与情感表现力。首先,在情感深度上,此句将女子的愁绪推至极致。“醉醒”二字涵盖了女子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醉酒或许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愁苦,然而醒来却依然要面对,无论是在醉意朦胧还是清醒时分,都无法摆脱内心的悲戚。“枕衾凉”更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睡眠时枕头与被子的寒冷触感,实则暗喻女子内心的孤寂凄凉。长夜漫漫,女子形单影只,这种身体上的寒冷与心灵深处的冰冷相互呼应,深刻地传达出女子在漫长秋夜中无尽的哀怨与惆怅;其次,这是典型的以景结情手法。如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词人先写登阁所见的乱山平野、薄暮烟光和归巢栖鸦,后以梧桐叶落、秋色无边之景作结,将内心的寂寞愁苦之情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以景代情,意味深长。本结句同样没有直白地继续诉说情感,而是以景结情,通过“枕衾凉”这一具体的景象,让读者去感受女子内心难以言说的痛苦。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那种萦绕在女子周围、弥漫在整个秋夜的浓重愁绪,让全词在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氛围中戛然而止,却又余韵悠长,久久在读者心间回荡,沉浸于这细腻而浓郁的闺怨氛围之中,符合“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