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萦绕,悠悠岁月见深情

——读薛伟雄《乡音》


《乡音》薛伟雄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罗伟莲
  滨海作协副主席薛伟雄日前出版了个人文学作品集《乡音》。
  《乡音》属电白《绿城文学丛书》之一,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由12位作者的个人作品组成,有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呈现,丰富而厚重。薛伟雄先生的《乡音》归入散文体裁,另一位作者李实老师的诗歌专集《和小船一起回家》也在丛书系列,他们将图书相赠给我及化州图书馆,令我很是感动。
  读《乡音》,一股乡土情怀和游子心声在跳动。质朴的语言,真情的描写,真实还原了很多感人画面,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生日这一天》文中他写道:“我接过草纸团,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两个尚有余温的熟鸡蛋。我百感交集,感到手里的鸡蛋,宛如两座大山,心里既有情重如山,暖流涌上心头的感觉,也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凄凉,顿时热泪涌泉而出。”他的娘亲在他上高中一年级十六岁“出花园”生日当天顶着呼呼北风送来了两个庆生鸡蛋,这感人画面场景,既饱含了作者娘亲对作者生日的重视、牵挂和祝福,也紧扣母子情深这根情感主线,看似是平白的叙人叙事,但字字读来触动心弦,情感自然流露,细节见真情,文字以质朴取胜,颇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和笔力。
  再来读他的《怀念母亲》,短短千字成文,作者冒着严寒在娘亲忌日回到了故乡,“回到老屋,立于娘的遗像前,虽然我已年过花甲,可还是那个爱哭爱撒娇的儿……”寥寥数语,直击读者心灵,母子情深,引起共鸣共情。失去娘亲的痛楚,不论时间空间,不论年龄,就算是年过花甲,作者还是那个爱哭爱撒娇的儿,多么令人动容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热泪暗涌,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之情力透纸背。薛伟雄先生说《乡音》这本书是送给母亲百岁之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加上作者同时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在人生壮年,厚积薄发,成就心中梦想,这份礼物值得深情去书写。
  薛伟雄爱写家乡这片深情的土地也是书中一大特色。他写家乡的变化,在《回故乡》一文中,“一条条硬底化村道,把旧时的泥泞覆盖,把脏乱差掩埋。披上绿装的旷地,促进了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闹腾的村子,蒸蒸日上,一派生机盎然。”他无论是写村路,写乡亲邻里,写村头巷尾,写老屋,都呈现新旧对比的富有质感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融入了作者淡淡乡愁之余,家乡巨大的变化和新时代农村的飞速发展跃然纸上。同样在《家乡的秋收》一文,也处处显示了作者的乡土情怀,“踏进故土,村庄一片繁忙。大人小孩都到地里拔花生去了。在那种着花生的地上,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太阳伞,活像新开的游乐场。”这秋收画面,有作者的回忆,更有新时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场景。家乡故土情,永远是作者笔下的气脉和根,难以割舍和逃离。
  作者从2018年送走了94岁高龄的老母亲后再重拾心情写作,看似是几十年不曾动笔,但实际上是经历了半个世纪岁月的沉淀才有今天的成就。薛伟雄这本《乡音》是以散文为主,兼顾小说和诗歌体裁,他的散文颇具自我风格,喜四字短句,质朴自然,不堆砌任何华丽辞藻。有人说散文写作是跟自我对话,我手写我心的一种写作文体。而我认为散文是一杯香醇的茶,每个人爱怎么写,视乎作者的眼界、心境和世界观,境界也可以尽宽。看似是妙笔生花,回头再看,仍是质朴自然、真情流露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写作是寂寞的,一个人没有贸贸然的成功,薛伟雄说他自小就爱上小人书,骑在牛背上迷恋书中精彩,可见他长年累月坚持阅读,才能有今天的文思泉涌,厚积薄发。薛伟雄就是这样一名甘于寂寞,默默耕耘的写作者。
  读《乡音》,见深情。薛伟雄先生在退休之年再拿起手中之笔,创造写作人生。他用文字弘扬真善美,书写人间美好和温暖,努力践行作家的使命和担当。这份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着实令人折服,期待读到他的更多好作品。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会员,化州市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