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的书写

——评郑国雄散文集《静静的时间慢慢的河》


□黄俊怡
  《静静的时间慢慢的河》是《绿城文学丛书》五本散文中其中一本,作者郑国雄是一位教师,这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郑国雄在电白作者中是较为活跃的一位,我与她往来不多。这本作品出版后,她给我寄来一本。单看书名,如歌似诗,给人一种静和慢的闲适基调。静,是内修。慢,是对心灵的一种调剂。
  散文集分为四章,收集了81篇散文。按章节可以归纳为乡土人情、往事追溯、游记随笔等传统写作主题。
  长期以来,乡土与游记是地方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也是地方文学所表现出的写作特征之一。郑国雄以写景抒情式游记和怀旧传统题材为主,既反映出她对旧人旧事的怀恋,也反映出时代的发展步伐,所写题材多涉及本土的乡风且富有地域性。如《山村引来金凤凰》就是一篇描写山村巨变的题材。作者站在时代的视角,讴歌了原乡村庄在大时代背景下迸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乡土文学,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形态,是群体创作中影响最广的一种文学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追溯到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现代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生活的状态为主要创作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这一写作形态衍生以来,经久不衰,成为写作者绕不开的创作主题。郑国雄出生在乡村,对农村的生活有完整的记忆,对乡土记忆的书写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只要有乡村、乡土的生活记忆,乡土文学便一直存在。
  电白是山海之城,地域文化具有多元化,差异性等特点。从郑国雄一篇篇对电白民俗乡风的描述中清晰可见其明亮、朴素的原乡情结。在一些篇章里,巾帼英雄冼夫人、人民公仆王占鳌、文化名人蔡旭,这些人物具有本土化,有很高的认知度。她对乡风的描写,观珠沉香山、罗坑水库、沙琅江、林头八角楼、晏镜岭这些地域建筑或人文景点具有本土化的标识。行走在茂名大地,游览故乡的人文景观,作者对每一个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了故乡山水皆可亲。她偶尔走进大山,在冬季的午后,走上迢迢的山路探访,只为领略如临仙境的雾中鹅凰小镇。博贺尖岗村边,对浪漫海岸的浩瀚和爱在其记忆中是如此清晰。郑国雄的散文随性而为,亲近自然,读后让人沉浸其对故乡优美风景的描写和抒情中。于此浮躁世风里,或许使人内在的精神暂且得到休歇与安恬。
  怀旧元素是郑国雄散文的另一个特点。瞬息变幻的时代,人心的自我迷失成为人类精神的危机之一,怀旧如一味能治愈人心的良药,关乎对人心灵的建设。我认为,郑国雄的怀旧是有意义的。她以旧物件追溯过往,如通过“故乡的老井”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尤其是起早摸黑挑水的生活形态,唤回了她那一代人的年代印记。没有记忆意味着遗忘,没有记忆意味着没有灵魂和情感。郑国雄在《如果樟树有记忆》说出一段自然经济年代艰苦的生活岁月,樟树见证了光阴的流逝和时代的进步,读来是一袭怀旧的情浓和她对乡土的眷恋。通过忆旧,返回生命的源头,覆人思索,显然是珍贵的。
  郑国雄是一位爱花的写作者,爱花的人往往热爱生活,向往美好。她精心打理花草作为点缀生活的闲暇,写花亦别具情调。《夏雪》《亲近木棉花》《阳台春秋》《又见白兰花》等散文形成了一个“花事”系列。在作者笔下,有孟夏弥漫着幽香,黄灿灿的紫檀花,刹那芳华,来去匆匆;有象征着人格独立、向上的木棉花。“白兰花恬淡素雅,毫不张扬”“风雨兰栉风沐雨,始见开花”。写花,作者能够保持一种坦然和宁静的心境,将写花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增加了生活的隐喻且富有哲理性。
  《行走行笔》篇章是旅游的随笔。如《梦里水乡》是作者踏足苏州周庄的一次旅行,作者对古建筑的描写之处不多,却不失古典的气息,她沉浸在古典水乡里,找到内心的共鸣,这来自周庄深厚的文化积淀。《回望丽江》是一篇具有抒情的随笔,丽江的古朴与浪漫洋溢字里行间,读之让人心驰神往。
  书中第四章《珍爱珍惜》是对家庭这一温馨主题的时间追溯。这些文章大多是陈年旧作,体现出作者作为母亲对儿女言传身教柔软的一面。除此之外,郑国雄亦追忆父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点点滴滴以及母亲作为家庭主妇,擅长美食手艺的形象,这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家永远是最温暖的避风港,是心灵的栖息地。对亲情的重温,不由得让人产生遐想,倘使时间能够静静地流淌,该多么好!
  从郑国雄的散文中,你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在流逝的时光里曾经存在过的美好。
  (作者系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