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散文的经典

——读世纪名家散文经典大系《真爱》


■黄俊怡
  风物还是旧的好。我大抵以为,文章也还是旧的好。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世代交替,文风迥异,散文写作的格局变化殊大。当下散文写作百花齐放,各大刊物倡导大散文写作,文体内容注重深挖,讲求细腻、繁杂,以文喻树,根深蒂固,那些枝枝叶叶更加茂密了,然而叙事宏大近于小说体的大散文,并非无懈可击,追求简洁、讲究朴素的散文亦非一无是处。一位成熟的作家,经历文字千锤百炼,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文风,在写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任何模仿与跟风无助于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
  《真爱》是上世纪末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名家散文经典大系,这套书分为上中下三册,第一版出版在1995年6月,很可惜后来没有再版。我在三十年前在一家书店得以目睹这本文集,它为我打开了散文世界通往彼岸的一扇窗口。时隔三十载,我重读这套旧书,并向诸位文友进行极力推荐。我确信,在商业发展迅猛的时代,像这样纯粹的散文合集不会再现,即使今日仍有人汇集出精美的散文,但经典很难再现。即使时间过了三十年,这套文集看上去仍很精美,蓝色的封面富含古典美,以敦煌莫高窟为背景,一尊铜色佛像金光闪闪,显示出慈悲的形相和智慧的光。这套书是汇集选编,不乏展示出一个世纪以来以张爱玲、周作人、余秋雨、余光中等名家为代表的名篇,他们的散文影响广泛,文风独树一帜。其次,在文学上的成就,有着让人难以企及的写作高度,已为后人树起一座文学灯塔。
  在今天,我仍探讨这套经典大系的文学价值。当翻阅这些熟悉文坛前辈的名字,有些已经作古,有些已到了桑榆晚景,他们不再活跃于今日文坛,他们的散文以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直抵人心,于今日散文写作者仍具有重大启发意义。读过这套文集的读者,大多已年过半百。时光渺远,时光也很短暂,唯愿经典重现并得到传承,是我推荐这套书的初衷。正如编者说:“拿在你手里的,是一套前所未有的书。”它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困惑人类精神层面上,均有所体现。散文在写作题材上较为广泛,范围庞大,我们为什么要写散文,散文要传递什么样的文学价值?也许只要认真读过这套散文集,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启发,找到写作的价值所在。
  这套经典大系呈现了上世纪以来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及艺术张力,以余秋雨《莫高窟》、贾平凹《敦煌沙山记》、韩少功《戈壁听沙》、扎西达娃《聆听西藏》等作品为例,或呈现文化古都敦煌灿烂的历史;或从一片戈壁滩里追溯历史的源头;或描写万里无云的西藏高原,沐浴在阳光下,人们心平气和地交谈,闲聊,默默地朗诵着六字真言……在他们笔下散发着古老的文明和浓烈的地域文化气息。余光中的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探索深奥的生死命题,隐含着内在的悲悯。在当代散文里,有许多有别于当下散文写作的作品,不乏抒情散文,如《那夜在谷底燃烧》《寄至何方》《无歌的歌手》《夜空下》《一个人的时候》《深夜的嘉南平原》等散文经典反映出上世纪90年代散文的璀璨和多元性,这些作品有着古典元素和美学内涵,也不缺少思想深度。
  这套散文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古典文学美的特质亦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并不时闪烁出思想的火花。即使过了多年,我仍可从中觅得许多闪亮的佳句,如张菱舲《那夜在谷底燃烧》:“为什么已如此遥远,野火已将泥泞的记忆燃烬。那夜的雾,仍凝结于你的短暂我的永恒,情人谷里没有你的足音,归去时那段泥泞路上没有你的足迹。”散文里蕴含诗一般的语言,情感隐晦、克制和平淡。将诗意很好地融入写作,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度。当下提倡写实是一种趋势,虚与实的结合也有其必要,散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有时候需要更平淡一些。
  《寄至何方》作者黄一鸾生于四川成都,成名在上世纪90年代,如今已过古稀之年。《寄至何方》是其代表作,她以平实的语言叙述母亲的离去:“没有人知道你走了,而我留了下来。”在远去岁月里追溯推移的时光,那种大悲无泪的情感,跃然纸上,黄一鸾的散文充满真情和感伤,作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文字从心中袒露而出,自然而坦率,深深打动读者。文章有时候当你刻意而为不一定写得完美,源自内在的声音,往往更容易打动人。
  这套文集涵盖了散文家对个体孤独、生命终极走向以及信仰的认知表达出独到见解。作家戴厚英《灵魂到底有没有呢?》是其对人类未知维度的思考,多年来,她一直研究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倾注了巨大关怀,并发出:“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很惋惜,写完这篇文章没多久,一个受过她帮助的人,竟然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悲剧,残忍地击倒了她,这位专注人性探索的作家竟然被人性反噬。冥冥中不幸被她言中:“倘若能让我迷途知返,我愿意再一次走时祭坛。”这件事在上世纪末国内文坛引起轰动。人相信善良,有时候却低估了人性。时至今日,这位著名女作家恐怕已渐渐被人遗忘,但也仍有一些读者再重读她的文字时,再次提起她。
  这套文集写作者的感性抒情得以充分展示,散文理性的层面同样得以彰显。王开林《无歌的歌手》表现出深刻的哲思:“世间的欢乐和悲哀,半是社会所加,半是唯人自取,社会所加的那一半我们无法改变。就只有承受;而另一半是我们可以主沉浮的,既不受别人摆布,也不受时势压制。”台湾女诗人涂静怡《夜空下》以夜为依托,表达出对个体生命孤独的思考:“我没有多少朋友,我是我自己最好的友人。”大凡思想者,他们并非排斥孤独,因为只有孤独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深层思考,洞悉事物的真相。关于孤独,尼采认为,孤独是真正思想家的命运。叔本华说,人性越完美,人就越孤独。
  《真爱》是当代散文经典的一次合集,凸显出文学的思想性和美学价值,载入这套世纪名家散文经典大系的当代作家,除了余光中、余秋雨、贾平凹和韩少功,还有阿盛、洪峰、张中行、周国平、池莉、裘山山、蒋子丹、张晓风等,他们或许不是当代最出色的散文家,作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散文写作,他们的散文写作是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当然,并非每一篇文章的思想能够完全达到见解无误,我们读这套文集,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受益,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需要读者去从中辨别。阅读一本好书,吸纳其中正确的知见显然很重要。
  当下散文写作,新一代崛起的散文家有李娟、刘亮程、李修文等,然而余秋雨、贾平凹、韩少功等散文家作品的文学价值仍旧不容忽视。写上这些文字,为延续经典,也为我对上世纪以来在散文领域影响深广的作家表示深深的敬意。